寻访璧山戏曲摇篮|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巴渝戏韵
【寻访璧山戏曲摇篮|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巴渝戏韵】
咿——呀——随着一声悠长的开嗓,璧山老茶馆里的竹椅板凳上,几位银发老者轻叩茶碗打起拍子。在这里学戏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手中的折扇开合间,正流淌着百年璧山特有的戏曲血脉。
**七塘镇古戏台:青石板上的活态传承**
沿着黛青色马头墙深入七塘老街,每周三清晨总能听见穿透薄雾的练嗓声。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永和在此开设公益传习所已有十八载,老先生独创的三步开腔法让零基础学员三个月就能唱出韵味。木结构戏台冬暖夏凉,学员们踩着先辈留下的台步痕迹学《秋江》,恍惚间与百年前的戏班隔空对话。
**璧泉街道社区学院:把戏台搬进现代课堂**
没想到VR技术能还原老戏台!00后学员小林兴奋地展示着全息投影教学系统。这所由区文旅委扶持的特色课堂,既保留手把手教身段的传统,又开发了智能跟练系统。戏曲化妆课尤其受欢迎,当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第一次勾脸的过程,传统技艺便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支点。
**来凤驿川剧茶社:市井深处的戏窝子**
不起眼的门脸挂着褪色的戏牌,老板赵三姐泡得一手好茶,更教得正宗川昆。二十平米的空间里,茶客即是观众也是票友,兴起时抄起鼓板就来段即兴伴奏。这里不设固定课表,老茶客说:想学真本事,就得在茶香里泡着,听角儿们掰开了揉碎了讲戏。
**青杠老年大学:银发师生的双向奔赴**
72岁的王婆婆在这里从学员变成了助教,她整理的《璧山高腔十八韵》成了校本教材。戏曲身段课改良的养生操,让老胳膊老腿重新焕发生机。更难得的是,老人们把人生阅历融入教学,一段《白蛇传》能讲出半部巴渝民俗史。
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璧山的戏曲传承从未停歇。或许正如老艺人们所说:学戏不在场地多大,要的是那股子浸到骨子里的热爱。带上这份指南,您定能在某个转角遇见那抹惊艳了时光的水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