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曲指南:这些地方藏着传统文化的宝藏

**璧山学戏曲指南:这些地方藏着传统文化的宝藏**

在璧山这座深蕴巴渝文化的小城,戏曲艺术像一条隐形的丝线,串联着老街茶馆的烟火气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无论是想让孩子接触传统艺术的家长,还是想圆儿时戏台梦的上班族,璧山其实藏着不少学戏曲的好去处。今天就带大家探探路。

---

**一、文化馆里的“老戏骨”课堂**

璧山区文化馆绝对是戏曲爱好者的首选。这里的公益戏曲班已有十多年历史,每周三晚的川剧身段课和周五下午的唱腔课场场爆满。教课的张老师是原璧山川剧团的退休演员,他总爱说:“学戏先学做人,手眼身法步里都是老祖宗的规矩。”

课程内容接地气:从《秋江》里的折扇功到《别宫出征》的帮腔技巧,甚至会教如何亲手勾画川剧脸谱。最近文化馆还推出了“亲子戏曲工坊”,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甩水袖的场景特别有趣。

---

**二、社区里的“戏曲朋友圈”**

别小看社区的力量,璧泉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月第一个周六的“戏曲茶座”早已名声在外。这里没有固定老师,来的多是资深票友。68岁的陈婆婆是活动发起人,她家客厅挂着年轻时扮穆桂英的剧照,“只要有人想学,我就把《柳荫记》的十八段唱词手抄本借他”。

青杠街道的社区书院更藏着惊喜——二楼活动室常年开放,戏服、锣鼓家什一应俱全。听说最近几个大学生在这组建了“新派戏曲社”,把川剧高腔和现代编曲混搭,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

**三、校园里的传承新芽**

璧山中学的“青鸢戏曲社”这两年成了香饽饽。特聘的川剧非遗传承人每周三下午带着学生练矮子步、耍枪花,去年校庆演的《白蛇传·断桥》片段,小演员们踩着三寸厚底靴满场飞,看得家长直抹眼泪。

更难得的是来凤小学的“戏曲课后服务”:把《刻舟求剑》改编成川剧课本剧,孩子们戴着自制的纸质盔头比划,连做课间操都带着点云手的韵味。副校长李老师说:“戏曲里的忠孝仁义,比说教管用得多。”

---

**四、藏在老街里的“私房课”**

沿着大成广场旁的青石板路往东走,在挂着“黄桷兰茶馆”木匾的老宅里,藏着75岁的票友周师傅。他年轻时跑过码头戏班,现在带着五六个徒弟学司鼓。竹椅上一坐,手持鼓签敲出【扑灯蛾】的锣鼓经,连窗外的麻雀都跟着节奏点头。

对时间不固定的上班族,璧山剧院二楼的“戏曲工作坊”推出周末体验课。199元就能跟着专业演员学两小时,从描眉贴片到甩发功全流程体验,结束后还能穿着戏服在仿古戏台拍照。

---

**结语**

在璧山学戏曲,学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在梧桐树影里触摸城市的文化脉搏。无论是文化馆的系统教学,还是老街茶馆里的口传心授,每个角落都流淌着传统艺术的生机。下次路过挂着“胡琴声腔”牌匾的小楼,不妨驻足听听——或许那咿呀的帮腔声里,正藏着属于你的戏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