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寻戏:学唱腔、练身段,这些地方藏着戏曲江湖
璧山寻戏:学唱腔、练身段,这些地方藏着戏曲江湖
在璧山老茶馆歇脚时,总能看到几位银发老者托着茶碗哼川剧高腔,抑扬顿挫的调子穿过青砖灰瓦的巷子,把人的思绪拉回锣鼓喧天的戏台。这座浸润着巴渝文化的古城,戏曲传承从未断代,想要学戏的年轻人,不妨跟着这些线索去找找门道。
一、老戏台旁的新学堂
文庙古戏台每周三晚的票友会,是璧山戏曲爱好者的武林大会。褪色的朱漆戏台下,常能看到几位穿练功服的年轻人跟着老艺人比划手势。打听才知道,这些年轻人来自隔壁巷子的璧韵戏曲传习所。这处由老票友自发组织的教学点,藏着三位从专业院团退休的师傅,他们不收学费,只收两斤当季新茶作束脩,条件是学员必须坚持满三个月。
区文化馆的戏曲公益班总排着长队,这里能见到最地道的变脸师傅教绝活。去年结业的王姓学员透露,授课的周老师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的传人,教翎子功时总说翎子要活得像水蛇,不能僵成晾衣杆。每逢节气,学员们会带着新学的《秋江》《白蛇传》选段,在秀湖公园的水榭戏台汇报演出。
二、藏在市井的戏曲密码
青杠老街的杨记装裱铺门脸不起眼,推门却别有洞天。店主老杨年轻时是川剧团武生,现在专教少年儿童戏曲基本功。后院的竹棚里,七八个扎靠旗的孩子正练小翻,木地板被踏出深深浅浅的凹痕。老杨的绝活是改良版矮子功,结合现代体能训练方法,让传统功法更易入门。
丁家街道的社区活动中心藏着宝。每周五晚,三十多位票友雷打不动聚在二楼排戏。65岁的陈阿姨能唱全本《柳荫记》,她带的娘子军班专教旦角唱腔。有学员打趣说,跟着陈阿姨学戏得备好胖大海,因为她的教学秘诀是先把嗓子喊开,再谈韵味。
三、戏曲少年的成长地图
璧山中学的戏曲社团去年拿了市级展演金奖。指导老师张敏把川剧元素编进课间操,学生们甩着水袖做伸展运动成了校园一景。更难得的是,他们与重庆川剧院建立了合作通道,表现出色的学生能进剧院跟团实训。高二学生小林已能完整表演《逼侄赴科》,他说学戏后连背古文都更有韵律感了。
在璧泉小学的课后服务时段,总能看到一群画着脸谱的小学生练云步。非遗传承人每周两次进校授课,把《滚灯》《皮金顶灯》等经典折子戏改编成儿童剧目。家长们发现,孩子学戏后身姿挺拔了,连写作文都用上了好似那戏台上的穆桂英这般生动的比喻。
夜幕降临时,南门唐城的戏楼灯笼次第亮起。台上可能是专业院团的巡演,也可能是票友们的即兴表演。学戏的年轻人捧着搪瓷缸在后台候场,老师傅正帮他们勒头戴网子。在这个抖音神曲充斥耳膜的时代,璧山的街巷里依然流淌着胡琴与锣鼓的韵律,等待更多年轻的身影加入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