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曲指南这几个地方藏着传承百年的梨园雅韵
【璧山学戏曲指南】这几个地方藏着传承百年的梨园雅韵
璧山老茶馆的后院里传来悠扬的胡琴声,青衣水袖掠过院角的黄葛树,引得路过的小学生趴在门缝张望。这座浸润着巴渝文化的小城,戏曲的种子从未断绝。若您想寻找正宗的戏曲传承,这几个地方值得探访。
一、璧南河畔的老戏班
在文星桥头经营茶楼的李老板,另一个身份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的第七代传人。每周三、五傍晚,茶楼二楼便会支起戏台,鬓角斑白的老票友们操着地道的璧山口音唱《白蛇传》。这里不仅提供免费教学,更讲究以戏会友的规矩——新人需先为老前辈奉上一盏盖碗茶,方能拜师学艺。最近有位00后大学生跟着学了三个月,现在能把《秋江》里艄公的帮腔唱得韵味十足。
二、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
区文化馆二楼的川剧传习所可谓卧虎藏龙。65岁的王素芬老师曾是市川剧院当家花旦,退休后返乡授徒。她独创的扇子功教学法,能让零基础学员在十节课内掌握开扇似蝶舞,合扇如收云的要诀。去年带出的少儿戏曲班,在重庆青少年艺术节上以《滚灯》选段摘得银奖。每月第三个周日还有票友擂台赛,优胜者能获得与专业院团同台的机会。
三、青杠街道的社区戏窝子
在璧泉小学对面的社区活动中心,每周二上午总能听到稚嫩的川剧念白声。72岁的杨德昌老人自发组织戏曲传承社,用连环画讲解《穆桂英挂帅》,拿竹筷教孩子练习打击乐节奏。最特别的是开设祖孙同堂课,让会唱山歌的婆婆爷爷带着孙辈同台表演。去年重阳节,他们编排的《老莱子娱亲》让不少观众湿了眼眶。
四、藏在深巷的私人工作室
沿凤凰坡石阶而上,有家不起眼的璧山戏曲工坊。主理人陈骁是90后戏曲导演,专攻现代戏曲创新。他的教学不拘泥于传统,常带着学员在枫香湖公园的竹林里练声,把抖音热门音乐改编成戏歌。最近推出的戏曲+脱口秀体验课,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有学员笑称:原来川剧的帮腔和喊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戏不必拘泥形式,在璧山这座戏韵悠长的城市,菜市场的叫卖声里藏着锣鼓经,老城墙的砖缝中刻着西皮调。不妨循着胡琴声走进某条青石板巷,或许转角就会遇见正在教云手的老艺人。
(联系方式请私信获取,本文提及机构均经实地探访,部分课程需提前预约)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