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璧山学戏曲,这些地方藏着传统文化的密码
在璧山学戏曲,这些地方藏着传统文化的密码
在璧山新城鳞次栉比的楼宇间,总会在某个转角与戏曲不期而遇。晨光微曦的秀湖公园,一群身着练功服的老者正在吊嗓,水袖翻飞处惊起白鹭;夜幕下的文体广场,稚嫩的童声字正腔圆地念着戏文,引得散步的市民驻足打拍。这座既现代又传统的城市里,戏曲的种子正在不同角落悄然生长。
一、梨园新苗初长成
手腕要像托着玉兰花,眼神要追着云雀走。在璧泉街道社区学校的戏曲课堂上,62岁的王素芬老师正手把手纠正小学员的兰花指。这间由老茶馆改造的教室,木格窗外是车水马龙,屋内却自成一方戏曲天地。每周六上午,二十多个6-12岁的孩子在这里学习川剧基本功,彩绸、马鞭、翎子等道具在窗边挂成一帘流动的风景。
王老师独创的戏曲游戏教学法让传统艺术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通过寻宝游戏记住脸谱色彩密码,用角色扮演理解生旦净末丑的性格特点。今年春节,小学员们在璧山文化艺术中心表演的《小放牛》,稚气未脱的唱腔配上专业级的身段,让台下观众直呼后生可畏。
二、老戏骨的传承驿站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南门唐城,在仿古建筑群深处藏着璧韵戏曲社。推开雕花木门,茶香混着檀板声扑面而来。这里聚集着三十多位资深票友,最年长的陈老爷子已82岁高龄,仍能完整演绎《秋江》中梢翁的十八种划桨动作。
社长李渝生是原璧山川剧团当家老生,退休后把自家祖宅改造成公益传习所。每周三的名家课堂总会迎来特殊教具——他从剧团抢救回来的老戏箱,褪色的蟒袍下压着泛黄的手抄本,每件都是活的戏曲史。去年他们复排的《白蛇传》,大胆启用50后许仙和00后青蛇的组合,在区戏曲汇演中斩获创新奖。
三、都市里的戏曲实验室
在CBD核心区的时代国际大厦23层,新霓裳戏曲工作室正进行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落地窗外是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室内LED屏上流动着数字水墨背景。创始人林薇是90后海归,她把vr技术引入戏曲教学,学员戴上设备就能站在虚拟戏台中央,智能系统实时纠正身段角度。
这里的学员多是年轻白领,他们开发了戏曲快闪、地铁戏腔挑战等新玩法。上周刚举办的戏曲主题汉服夜,白领们穿着改良戏服在黛山大道即兴表演,抖音直播吸引了5万网友围观。林薇说:我们要让戏曲像咖啡一样,成为年轻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
从社区活动室到智能工作室,从青砖黛瓦间到玻璃幕墙里,璧山的戏曲传承呈现出奇妙的时空交响。当老街的胡琴声与大厦的电子乐相遇,当孩童的嬉笑与老者的吟唱共鸣,这座城市的文脉就在这样的碰撞中愈发清晰。或许某天路过广场,你会遇见正在教游客比划云手的阿姨,别犹豫,上前学两招——这就是璧山人与戏曲相处的日常。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