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璧山戏曲热这些地方竟藏着最浓的戏味儿!

【探秘璧山戏曲热】这些地方竟藏着最浓的戏味儿!

王嬢嬢,你这水袖甩得比昨天更圆了!清晨七点的秀湖公园凉亭里,二十余位身着练功服的市民正跟着老票友学身段。这幕场景揭开了璧山戏曲爱好者们鲜为人知的日常——在这座以小而美著称的卫星城里,传统戏曲正焕发着惊人活力。

**文化馆里藏戏窝子**

沿着双星大道拐进区文化馆三楼,每周二四六晚上七点准时响起的川剧锣鼓声最是热闹。非遗传承人张德明在这里开设的公益课堂已持续八年,高峰期能吸引近百人围观。现在固定学员有三十多个,最年轻的才上初中。张老师翻着泛黄的学员名册笑道,去年我们自编的《璧山夜雨》还在市里拿了创新剧目奖。

**社区里的戏曲夜校**

夜幕降临时,东林大道社区活动中心总会上演特别景象:头发花白的阿姨们抱着保温杯,年轻人提着从公司带来的盒饭,挤在临时布置的练功房里切磋唱腔。社区主任刘晓燕透露,他们特意把多功能厅周四晚间改造成戏曲专场,现在要提前三天预约位置,连隔壁小区的都跑来蹭课。

**校园里的00后戏迷**

令人意外的是,青杠实验小学的课后服务选课系统中,川剧兴趣班连续三年爆满。孩子们觉得变脸特酷,水发功比电竞还刺激。辅导老师陈琳展示着学生制作的戏曲脸谱书包挂件,上个月区少儿春晚,我们的《小戏骨》节目抖音点击破了50万。

**藏在茶馆里的传承**

在中山南路的百年老茶馆松鹤楼,每周日下午总会上演特别的斗戏会。老板李建国本身就是资深票友:来这儿唱戏不收钱,但得自带盖碗茶。木质阁楼上,常常可见年轻白领与银发老人搭档对唱,竹椅间的叫好声此起彼伏。

从区文化馆的官方培训到市井茶馆的自发聚集,璧山人对戏曲的热爱早已渗透进城市肌理。正如正在公园教孙辈唱《秋江》的周婆婆所说:现在年轻人玩的东西多,但咱们璧山的戏味儿,可是越陈越香了。或许正是这种新旧交融的独特生态,让传统戏曲在这座现代新城找到了生长的沃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