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戏曲迷看过来!这几个地方藏着你的票友圈
璧山戏曲迷看过来!这几个地方藏着你的票友圈
在璧山老城的青石板路上,总有几个老茶馆传出悠扬的川剧高腔。端着盖碗茶的大爷跟着锣鼓点摇头晃脑,年轻人举着手机录视频发朋友圈,这里从来都不缺戏曲的烟火气。要说哪里能真正学上几招,这几个地方可是藏着不少宝藏老师傅。
一、文化馆里藏着传帮带
璧山区文化馆每个周三晚上热闹得很,二楼的排练厅里,年过七旬的川剧非遗传承人陈老师正手把手教年轻人耍翎子。这里从2016年就开设了公益戏曲培训班,学员从初中生到退休教师都有。最特别的要数他们的老带新制度——学满三年的学员要给新生当助教,去年改编的现代川剧《璧山夜雨》就是新老学员共同创作的。
文化馆背后还有一群隐形导师。每周六上午,人民广场的凉亭里总能看到几位穿练功服的老人。带头的张婆婆是原璧山川剧团的刀马旦,现在带着票友们练身段。别看这群老人平均年龄68岁,去年还自费置办了全套行头,在状元桥头连演了三天《白蛇传》。
二、校园里的小戏骨养成记
璧泉小学的课间操有点特别,上千名学生齐刷刷练着戏曲广播体操。这所重庆市戏曲特色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戏曲通识课,还专门请来市川剧院的老师编排课本剧。去年六年级学生自编的川剧小品《垃圾分类新说》,愣是把生涩的环保知识唱成了校园神曲。
更专业的要数璧山职教中心的戏曲表演班。这个和市艺校合办的特色专业,三年要学16出折子戏。去年毕业的刘同学现在已是区剧团的台柱子,她总说最难忘练功房墙上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年六月招生季,总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大清早就来排队面试。
三、市井中的野生戏班
青杠老街的璧韵戏曲工作室是个神奇的存在。老板老周原是个装修工人,因为痴迷川剧变脸,硬是跟着民间艺人学了七年。现在他的工作室白天教小朋友画脸谱,晚上就成了票友据点。最绝的是他们自创的火锅戏台,吃着毛肚看变脸成了璧山夜生活新体验。
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属各镇街的戏曲社团。丁家镇的月牙戏社每月逢三六九就在农贸市场二楼开唱,来凤街道的戏迷们把废弃粮仓改造成了瓦舍戏苑。这些草台班子看着简陋,去年却走出了三个区级非遗传承人。正在筹备的璧山民间戏曲地图,已经把23个这样的民间据点标成了星星点点的文化地标。
在璧山学戏曲,从来都不是件端着架子的事。可能是早点铺里老板随口哼的帮腔,可能是广场舞大妈水袖翻飞的即兴表演,更可能是某个寻常巷弄里突然响起的胡琴声。这座千年古城正用最鲜活的方式,把戏曲的种子撒在火锅沸腾的烟火里,种在轨道交通穿梭的楼宇间。要我说啊,想学戏根本不用刻意找地方,端碗小面坐在街边,指不定就能逮着个愿意教你唱两句的老师傅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