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去哪儿?这些地方藏着最热闹的梨园情

璧山学戏去哪儿?这些地方藏着最热闹的梨园情

清晨的璧南河畔,总会飘来几声悠扬的戏腔。循着声音望去,几位白发老人正在柳树下对着水面吊嗓子,水波把他们的倒影揉碎又聚拢。这样的场景在璧山并不鲜见,这座浸润着川剧基因的城市,正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一、老戏迷的聚集地

璧山区文化艺术中心每周三的戏曲角总挤得满满当当。推开三楼排练厅的雕花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檀板与川胡交织的声浪。六十岁的李素芬老师在这里教了三十年戏,她独创的三步开嗓法让零基础学员也能快速入门。上个月刚结业的银行职员小张说:李老师教《秋江》里的船公身段时,会让我们想象划船时水流的阻力,现在坐办公室久了都会下意识活动手腕。

在青松社区活动室,每周五晚七点准时亮起暖黄的灯光。三十多位戏迷自带保温杯和曲谱,从《白蛇传》到《柳荫记》,唱到动情处常有围观群众跟着打拍子。负责人王建国翻着泛黄的签到本:十年前这里才七八个人,现在要提前占座才行。

二、年轻人的新舞台

璧山职教中心的川剧选修课今年爆满。舞蹈教室里,十五岁的李晓薇正在练习《别洞观景》的水袖功,三米长的白绸在她手中忽如游龙摆尾,忽似流云舒卷。刚开始练时总缠住自己,现在能边甩水袖边走圆场了。说话时她手腕上的银镯叮当作响,那是奶奶送的出师礼。

枫香路戏曲工作室的玻璃墙上,贴满了学员参加重庆青年戏剧节的剧照。90后主理人陈墨把抖音直播搬进课堂,直播间里常有网友跟着学唱《桂英打雁》。上个月有个外卖小哥在等单时对着手机练《踏伞》的身段,被路人拍下来上了同城热搜。

三、转角遇见戏曲

秀湖公园的听雨亭常有票友聚会。清晨六点,退休教师赵明德会带着便携式音响来教身段,跟着学的除了晨练老人,还有穿汉服的大学生。上周末,两个法国留学生举着手机录下整套《迎贤店》的扇子功,用生硬的中文连说了不起。

在中央大街的璧玉书局,戏曲类书籍区新添了带二维码的互动版《川剧脸谱图鉴》。扫码就能听到不同行当的唱段讲解,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一待就是半天。收银员小刘说:现在年轻人买《川剧声腔十五讲》的比买小说的还多。

夜幕降临,文星桥头的茶摊支起了投影幕布。当《巴山秀才》的锣鼓声响起,端着盖碗茶的老茶客和捧着奶茶的年轻人渐渐围成同心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璧山的街巷上演,戏韵如水,早已渗入这座城市的肌理。要问哪里学戏最热闹?或许答案就藏在某个清晨的吊嗓声里,在某扇虚掩的朱红门后,在你我相遇时眼里的那抹梨园星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