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璧山学川剧!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氛围
走,去璧山学川剧!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氛围
在璧山老城的街巷间,总有些婉转的戏腔若隐若现。循着声音拐进青石巷,你可能会撞见这样的场景:两位白发老人对着古戏台比划身段,屋檐下的红灯笼随风轻晃,恍如穿越到百年前的戏园子。这座被青山环抱的小城,正悄然掀起一股戏曲学习热潮。
一、文化馆里藏着戏窝子
每周二四六的清晨,璧山文化馆三楼总会准时传出清亮的吊嗓声。推开贴着川剧传习所木牌的教室,二十余名学员正在练习三庆会经典剧目。62岁的张老师手持檀板击节示范,身段如行云流水:手要像抚云,步要似踏浪,川剧讲究的就是个'活'字。
这里的学员年龄跨度令人惊叹:既有刚退休的公务员,也有跟着奶奶来学戏的小学生。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位年轻白领,她们利用周末从主城赶来,戏服里还揣着没改完的方案。文化馆负责人透露,去年新增戏曲学员比前年翻了一番,现在报名得提前三个月排队。
二、社区里的草台班子
走进璧泉街道的老年活动中心,浓郁的茶香混着锣鼓声扑面而来。这个由退休教师组建的璧泉戏曲社已成社区明星,每周三的排练总能吸引街坊围观。68岁的社长陈婆婆边帮新学员勒头边说:我们这'草台班子'可不简单,去年还在重庆群众艺术节拿了奖呢!
更接地气的要数南门唐城的戏曲角。每到周末,凉亭里就支起简易戏台,票友们自带乐器即兴表演。挎着菜篮子的阿姨能唱整本《白蛇传》,送完外卖的小哥即兴来段变脸,这种原生态的传承方式,让传统戏曲真正融入了市井生活。
三、校园飘起水袖影
在璧山实验小学的戏曲课上,五年级的孩子们正练习《秋江》选段。水袖翻飞间,稚嫩的童声唱着你看那鸳鸯鸟儿成双对,萌态可掬又颇有韵味。学校与区川剧院合作开发的戏曲广播操,已经成为孩子们课间最爱。
职业教育中心更是把川剧元素玩出新花样。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戏服纹样融入时装,幼教班把脸谱绘制变成亲子课,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指导。这种跨界传承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不少毕业生成了戏曲文创领域的生力军。
夜幕降临时,秀湖公园的戏迷们仍在凉亭里切磋技艺。胡琴声里,青衣的水袖掠过湖面倒影,老生浑厚的唱腔惊起几只白鹭。这座小城的戏曲故事,正在新的时代续写属于它的精彩篇章。想加入这场文化盛宴?不妨循着戏韵去文化馆问问,说不定下个转角就能遇见属于你的戏曲人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