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巷子里的戏曲学堂,璧山人学戏的3个宝藏去处

【藏在巷子里的戏曲学堂,璧山人学戏的3个宝藏去处】

走在璧山老城的青石板路上,总能在茶馆飘出的川剧锣鼓声里,捕捉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最近不少街坊都在打听学戏曲的好去处,我特意探访了三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带您找到最对味的戏曲学堂。

**一、藏在老茶馆里的川剧工坊**

老南门桥头的云华茶社二楼,每周二四六晚上七点准时亮起红灯笼。这里的主理人张长贵师傅是璧山川剧团退休的老生演员,他把茶社隔出间30平米的练功房。木地板被磨得发亮,墙上挂着褪了色的戏服,学戏的既有退休工人,也有跟着爷爷奶奶来的娃娃。

先学身段再开嗓,川剧讲究'手眼身法步'。张师傅教《秋江》里的船翁时,会带着学员在长凳上晃悠出船行江面的韵律。最特别的是每月底的茶座戏台,学员能披着改良戏服在茶客面前亮相。有位做会计的周姐学了半年,现在《别洞观景》的翎子功引得满堂喝彩。

**二、新生代戏曲人的国潮工作室**

在中央大街背街的璧韵戏曲工作室,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教学场景。90后主理人陈薇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她把抖音直播间搬进了练功房。这里主打戏曲+流行的跨界课程,用电子屏分解昆曲《牡丹亭》的水袖动作,还会教年轻人把戏曲元素融入现代舞。

最受欢迎的是周末的亲子戏曲体验课,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学《盗仙草》的对打套路。工作室角落摆着DIY戏曲头饰的工作台,常有汉服爱好者过来定制改良版点翠头面。最近他们和璧山非遗中心合作的沉浸式戏曲体验,把《白蛇传》搬进了秀湖公园的实景里。

**三、社区文化站的银发戏班**

东林大道社区活动中心三楼的戏曲角,每周三上午总是热闹非凡。68岁的王秀兰阿姨是这里的班主,二十年前她是厂里文艺队的台柱子。现在带着三十多个老姐妹,把《贵妃醉酒》《情探》这些经典折子戏编排成适合老年人的简化版。

教学方式特别暖心:把传统唱词改成璧山方言顺口溜,用广场舞扇子代替水袖。今年重阳节她们自编的《四老太游璧山》,用川剧高腔唱新城区变化,在区文化馆拿了创作奖。这里不收学费,但要自带保温杯和软底布鞋。

转完这些地方,发现璧山学戏既能在老茶馆里触摸传统,也能在创意工作室玩转新潮。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透露,明年将在枫香湖儿童公园增设戏曲主题研学基地。无论是想正经拜师学艺,还是单纯体验传统文化,在这座小城都能找到属于你的戏韵天地。

(Tips:云华茶社需提前三天预约体验课,东林戏班欢迎随到随学,璧韵暑期有针对青少年的戏曲夏令营,具体信息可关注各场所公告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