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哪里学戏曲的好呢?本地人悄悄告诉你几个去处
璧山哪里学戏曲的好呢?本地人悄悄告诉你几个去处
最近在璧山老街喝茶时,总听见街坊们议论:现在年轻人都不晓得哪里能正经学戏了。作为在璧山生活了三十年的老土著,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学戏好地方。
要说最正宗的去处,当属老城门边上的璧韵剧社。这处由川剧名角陈德芳老先生坐镇的地方,木门常年半掩着,门框上还贴着褪了色的戏单。每周二四六下午,总能听见里头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这里收徒讲究得很,得先跟着学三个月的基本功,光是走台步就得在青石板上磨破三双布鞋底。不过街坊张大爷的孙子去年在这儿学《白蛇传》里的许仙,过年时在文庙戏台一亮相,那身段让老戏迷们都竖大拇指。
要是嫌老派教学太苦,可以去试试新城文化宫三楼的戏曲培训班。去年新开的现代教学室,墙上挂着全息投影的川剧脸谱,年轻老师会把生旦净末丑的唱腔拆解成手机K歌软件能识别的调子。住在中央大街的李姐说她闺女在这儿学了半年,现在抖音发的水袖视频都有上万点赞。不过老艺人们总嘀咕:这样教出来的戏,总少点烟火气。
其实璧山最地道的学戏方式藏在菜市场二楼。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卖菜的三轮车还没进场时,王婆婆就领着七八个老太太在空摊位间练身段。她们不收学费,只要肯早起,带把自家种的青菜当束脩就行。上周我亲眼见过六十岁的刘婶反串张飞,手里的丈八蛇矛其实是根扁担,但那声哇呀呀的吼腔,震得顶棚的塑料布都哗哗响。
要说娃娃们学戏的去处,实验二小后门的小梅花戏苑可算是个宝藏。负责人是退休的川剧武生,把压腿、下腰这些基本功编成了儿童游戏。去年校庆时,二年级孩子们演的《哪吒闹海》,那些改良过的戏服既保留了凤尾翎,又在腰带上加了夜光条,谢幕时全场举着手机拍照的架势,活脱脱小型演唱会现场。
最近听说黛山大道新开了家戏曲主题咖啡馆,白天卖盖碗茶,晚上就变成戏迷沙龙。老板是个90后海归,把传统折子戏和爵士乐混搭着玩。上周他们搞的川剧rap体验夜,愣是把《秋江》里陈妙常追赶潘必正的戏码,改编成带着电子乐节奏的念白,惹得台下老头老太太们跟着节奏直拍大腿。
其实在璧山学戏,最要紧的是把耳朵竖起来。春天去秀湖公园,亭子里打太极的老头说不定就会来段《卧龙吊孝》;夏天乘凉的黄桷树下,纳鞋底的大娘们哼着《别洞观景》比着谁的气更长;就连深秋卖糖炒栗子的流动摊贩,那哗啦哗啦翻动砂锅的声响,都暗合着《刁窗》里的快板节奏。要我说啊,在璧山这块地界,处处都是学戏的课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