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指南:藏在烟火里的戏曲江湖
璧山学戏指南:藏在烟火里的戏曲江湖
璧山老城的清晨总带着几分古意,文昌宫巷口飘来一缕若有似无的胡琴声,穿蓝布衫的老者踩着碎步经过,嘴里哼着川剧的调子。这座浸泡在戏曲文化里的千年古城,正悄然孕育着新的梨园春色。
一、百年戏楼里的真传
文庙戏台每周三的清晨格外热闹,72岁的川剧非遗传承人陈砚秋总会提前两小时到场。这位曾获巴蜀名丑称号的老艺人,在褪色的朱漆戏台上教孩子们练习矮子功。他独创的三步教学法让零基础学员三个月就能登台,秘诀藏在戏台后那面贴满老照片的砖墙里——每张泛黄剧照都是活的教材。
二、社区里的跨界戏班
绿岛新区的社区活动中心每到周末就变身戏曲工坊。这里不仅有川剧教学,更融合了现代戏剧元素。年轻编导林墨带着学员们用方言rap演绎《白蛇传》,让传统折子戏穿上了时尚外衣。去年中秋,他们改编的摇滚版《秋江》在璧南河畔演出,台下举着荧光棒的年轻人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
三、茶馆里的即兴舞台
青杠老街的一壶春茶馆藏着璧山最生动的戏曲课堂。每周五晚的即兴表演时间,茶客们可以随时加入玩票。茶博士王师傅能随手敲出成套的锣鼓经,常客张阿姨唱青衣时,手里的长嘴铜壶依然能划出漂亮的弧线。这里的规矩是三不:不问来历、不较真行当、不设门槛,一盖碗茶的钱就能学上两段。
夜幕降临时分,秀湖公园的灯笼次第亮起。戏迷们自发组成的湖滨剧社正在水榭开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石阶上模仿身段,外卖小哥停下车跟着哼唱。这座城市的戏曲脉搏,就这样在古老与新生中悄然跳动着。要寻真正的戏曲课堂,或许该去街角转个弯,在茶香与锣鼓声里,自会遇到属于你的那一折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