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寻戏: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课堂

璧山寻戏: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课堂

在璧山老城的巷陌深处,总能听到若有若无的戏腔。这座被青山环抱的渝西小城,骨子里浸润着川剧的基因。想学戏的璧山人,不妨循着这些地方开启戏曲之旅。

一、文化馆里的老戏骨

璧山区文化馆的戏曲传习班总在周末热闹非凡。推开三楼排练厅的木门,65岁的刘师傅正指导学员踢褶子,他年轻时是璧山川剧团的当家武生,一招朝天蹬能稳稳定住三分钟。这里每周两次课程,二十来个学员从压腿开嗓学起,最年长的学员是退休教师张阿姨,她笑称:年轻时在台下看刘师傅的《白蛇传》,现在倒成了他徒弟。

二、校园里的戏曲新苗

璧山中学的戏曲选修课总让学生们又爱又怕。李雪梅老师独创的川剧广播操把云手、台步编入课间操,惹得学生们边练边笑。去年校庆,初二学生排演的《秋江》选段让台下家长直呼惊喜。学校还与重庆川剧院合作,定期有专业演员来指导身段,孩子们水袖甩得有模有样。

三、茶馆里的草台班子

青石老街的听雨轩茶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格外热闹。老板陈三爷年轻时跑过江湖戏班,如今在自家茶馆组了个票友会。竹椅围出的小戏台,老票友们喝着盖碗茶唱《情探》,新来的年轻人跟着学帮腔。这里不讲究科班规矩,陈三爷常说:嗓子亮不亮不打紧,要的是心头那股子热乎劲儿。

学戏的妙处,在璧山总能找到落脚处。文化馆的朱漆大门、校园的银杏树下、茶馆的八仙桌旁,那些婉转的唱腔里,藏着这座城的文化密码。当暮色染红璧南河,或许你也能在某个转角,遇见正在吊嗓子的戏迷,那悠长的尾音里,正流淌着千年不绝的巴渝韵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