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曲指南:这些地方藏着“戏窝子”
璧山学戏曲指南:这些地方藏着“戏窝子”
对于璧山戏曲爱好者来说,学戏不仅需要热情,更得找对戏窝子。笔者走访了多位本地票友,整理出这份实用指南,带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艺天地。
**一、文化馆里的科班传承**
璧山区文化馆戏曲传承中心是官方认证的戏曲学习基地,这里最吸引人的是老带新的传承模式。每周三下午,川剧名角王德明老师都会带着学员练习水袖功,他那句甩袖要像云过山,收袖要有定盘星的口诀在排练厅回响。中心不仅教唱腔身段,还定期组织学员参与惠民演出,去年中秋夜在秀湖公园的川剧折子戏专场,就有不少学员完成了舞台首秀。
**二、社区里的草根戏班**
青杠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戏曲角,是退休教师张阿姨的秘密基地。每周五上午,二十多位票友自带乐器准时相聚,从《秋江》到《别洞观景》,老戏迷们手把手教新学员走台步。这里不讲究专业考核,重在以戏会友。上个月刚加入的00后大学生小林说:张奶奶教我耍翎子,还给我讲每个动作背后的典故,比看视频有意思多了!
**三、茶馆里的活态课堂**
南门唐城的老榕树茶馆藏着位宝藏师傅——陈三爷。这位原璧山川剧团的鼓师,现在每逢周末就在茶馆后院开课。斑驳的粉墙前摆着几把竹椅,学员跟着陈老的鼓点练念白。最妙的是学完就能在茶馆即兴表演,常引得茶客们叫好。陈三爷常说:戏要活在市井里,对着手机屏幕可练不出真功夫。
**四、校园里的戏曲新苗**
璧山实验小学的小梅花戏曲社近年来备受关注。学校聘请专业戏曲演员驻校教学,把川剧元素融入课间操,独创的变脸韵律操还上了央视少儿频道。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摆满了孩子们在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中获得的奖杯,这些稚气未脱的小角儿正在续写璧山戏曲的新篇章。
学戏不必拘泥形式,在璧山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戏曲从未远离生活。无论是想专业深造,还是单纯爱好,总有一方舞台等着你亮嗓开腔。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选对了地方,你的戏曲之路就成功了一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