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戏曲传承地图: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梨园味儿
璧山戏曲传承地图: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梨园味儿
(开头手写体批注:上周末在秀湖公园听了一折川剧高腔,老票友张叔递给我一杯盖碗茶:学戏这事儿,得找对门道...)
**一、璧泉街道文化站:老戏骨扎堆的百姓戏台**
每周三清晨,文化站二楼总会飘出铿锵的锣鼓声。年过七旬的川剧武生陈师傅带着二十来个学员走圆场,汗水浸透的练功服能拧出水来。这里的公益培训班有个不成文规矩:先学三个月基本功,才能碰折扇。
(插入手写备注:周三/五上午戏曲身段课,需自备软底布鞋)
**二、青杠实验小学川剧传习班:娃娃们的变脸秘籍**
课间操时间走过五年级三班,可能会撞见一群小包拯在练声。非遗传承人李老师独创的童声川韵教学法,把生旦净末丑化作趣味游戏。去年重庆市少儿戏曲春晚,他们的《拾玉镯》片段让评委直呼璧山娃了不得!
(贴士:每年六月面向全区招收30名小学员)
**三、丁家街道龙华村乡情馆:月光下的草台班**
当城里剧场熄灯时,龙华村的古戏台才刚点上汽灯。跟着鼓师老杨头学打川剧锣鼓,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闹台】。五十年历史的铜钹上,还留着当年戏班走码头时磕碰的凹痕。
(村民说戏:农历三月廿八娘娘诞必演连台本戏)
**四、区文化馆数字戏苑:年轻人的国潮实验室**
没想到吧?每周五晚的戏装穿戴直播能吸引上万点赞。95后辅导员小唐开发了川剧手势AR教学,把兰花指拆解成十二个步骤。最近他们正把《秋江》改编成沉浸式戏剧,报名群已经挤爆了三个。
(扫码提示:关注璧山有戏抖音号可预约体验)
**结语:**那日在东林阁茶楼遇见票友王婆婆,她摩挲着泛黄的戏折子说:学戏哪有什么最好,听得见石板路上的回声,摸得到水袖里的暖意,便是对了。窗外的文庙飞檐上,铜铃正随风轻摆,恍若一声悠长的帮腔。
(文末批注:文中涉及课程信息均经实地核实,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