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声李菁:在传统曲艺的土壤中开出自己的花
【梨园新声】李菁:在传统曲艺的土壤中开出自己的花
午后三点的排练厅传来清亮的唱腔,李菁正在为新编评剧《燕山夜话》调整唱段。水袖轻扬间,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日,彼时还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的他,正跟着师傅在胡同口的槐树下练十三道大辙。
作为北京戏曲艺术团中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李菁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渊源。祖辈三代皆在梨园行当里讨生活,祖父是河北梆子班的老琴师,父亲则是评剧团的武生演员。小时候后台就是游乐场,李菁常这样说起自己的童年记忆。但真正让他与曲艺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七岁那年偶然看到的单弦名家赵玉明先生的演出。老艺人手持八角鼓,一人分饰多角的绝活,在他心里种下了曲艺的种子。
2003年进入北京戏曲团后,李菁并未选择专攻某个剧种,而是走起了杂家路线。清晨跟着京剧老师练身段,下午向曲剧前辈学唱腔,晚上又泡在鼓曲社研究传统曲牌。这种博采众长的积累,在他2010年排演的《大话戏说》中初见端倪。这部融合了相声子母哏与评剧悲调的创新作品,让业内注意到这个敢把传统元素拆解重组的年轻人。
真正让李菁声名鹊起的是2016年的《伶人往事》。在这部讲述民国戏班兴衰的新编京剧中,他既要展现老生沉稳的唱功,又得在戏中戏段落里反串花旦。首演那晚,当他在夜奔一折中连续变换三种行当的唱腔时,台下老票友们纷纷击节——这后生把程派的婉转与麒派的苍劲糅出了新味道。
如今的李菁已是戏曲团创作部主任,但他仍保持着每天两小时的晨功习惯。去年冬天排演《钟馗嫁妹》时,为揣摩钟馗亦神亦鬼的神态,他特意跑到京西古寺观摩十八罗汉塑像,在零下十度的戏装里一待就是整个下午。道具师傅老常说:李团长的水纱网子,永远是后台最旧的那顶。
从艺二十余年,李菁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在他看来,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不是守着老船票,而是学会在传统这条大河里,划出自己的新航道。说这话时,他正对着化妆镜勾脸,油彩笔在眼角挑起一抹飞扬的赤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