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团李菁:梨园深处的匠心传承者

北京戏曲团李菁:梨园深处的匠心传承者

(此处插入李菁舞台扮相特写照片,建议选用《龙凤呈祥》赵云扮相)

一、入行:世家子弟的梨园情结

1983年寒冬,北京护国寺胡同的平房里,6岁的李菁跟着收音机里的《定军山》比划身段时,不曾想到这个画面会成为家族相册里的珍贵定格。出身梨园世家的他,祖父是京城名票李凤鸣,专工老生,父亲则是北京京剧院资深琴师。家里琴弦声比说话声多,李菁笑谈幼时记忆时,手指仍会不自觉地模拟拉弓手势。

(此处插入李菁幼年练功黑白照片,建议选用扎靠练功场景)

二、求艺:十年寒窗磨一剑

199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李菁在武生行当展现出惊人天赋。凌晨五点的练功房里,他独创的沙袋绑腿练台步法,让《长坂坡》的赵云出场自带雷霆之势。2001年进入北京戏曲团后,师从武生名家杨少春,将传统武戏的快、准、狠与文戏的稳、沉、透熔于一炉。

(此处插入李菁指导青年演员照片,建议选用排练厅教学场景)

三、破局:传统艺术的现代突围

2016年新编京剧《侠客行》中,李菁设计的梯云纵身段融合威亚技术与传统把子功,让武当轻功在舞台上真正飞了起来。该剧连演98场创下小剧场京剧纪录,更吸引三成观众是90后青年。要让年轻人觉得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李菁擦拭着祖传的七星刀说道。

(此处插入《侠客行》剧照,建议选用空中腾跃动态瞬间)

四、传承:戏比天大的坚守

每周三雷打不动的名家传戏活动中,李菁手把手教授《挑滑车》的摔叉技巧。他要求学员在青砖地面完成动作:戏台上哪来的海绵垫?老辈艺人能做的,咱们不能丢!2019年起,他推动的戏曲进社区项目已培养出200余名社区戏曲辅导员。

(此处插入社区教学现场照片,建议选用指导老人学戏场景)

结语

夜幕下的广和楼戏院,刚结束演出的李菁仔细将行头收入樟木箱。箱角磨损的铜锁映着后台灯光,仿佛在诉说四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当被问及何为好演员,他抚着箱盖上的云纹笑道:能让观众忘记鼓掌,只顾着屏住呼吸的,就是成了。

(文中所涉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具体版权归属相关权利方所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