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戏苑新蕾绽放:这些00后小戏骨正在传承国粹未来

京城戏苑新蕾绽放:这些00后小戏骨正在传承国粹未来

京剧《四郎探母》的锣鼓点未落,稚嫩的唱腔已穿透长安大戏院的穹顶,台下白发苍苍的老戏迷摘下老花镜擦拭眼角——舞台上身着蟒袍的杨四郎,竟是年仅11岁的李梓萌。这一幕,正是北京戏曲新生代蓬勃成长的生动缩影。在戏曲传承面临断层的今天,一群00后小戏骨正以令人惊叹的功力,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一、梨园世家的戏三代

南城胡同深处的李家小院,每天清晨都会传出咿呀的吊嗓声。9岁的李沐阳踩着厚底靴在石榴树下走圆场,身段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沉稳。作为京剧名丑李庆春的曾孙,这个戴着虎头帽的萌娃3岁就能跟着电视里的《三岔口》比划招式。

孩子抓周时抱着我的髯口不撒手,这就是命。父亲李少坤既是国家京剧院武生演员,也是儿子的启蒙老师。在严格的家学训练下,李沐阳6岁登台《大闹天宫》,扮演的哪吒踩着风火轮连翻五个虎跳前扑,让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直呼祖师爷赏饭。

这样的梨园世家传人在京城并非个例。梅派再传弟子张馨月14岁便拿下小梅花金奖,程派新秀王天佑在家族戏箱里翻出曾祖父的秘本戏考......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二、校园里的戏曲传承者

史家小学的戏曲社团教室,每周三下午都热闹非凡。12岁的陈思羽指导同学画京剧脸谱时,俨然是个小老师模样。这个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孩,凭借海淀区戏曲大赛金奖保送重点中学的经历,在家长群引发热议。

现在家长送孩子学戏,不全是为走专业道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附中校长刘宇宸说。该校推出的戏曲进校园项目,三年间在87所中小学培养了3000余名戏曲小票友。孩子们在唱念做打中,不仅锻炼了形体气质,更理解了台上一分钟的坚持。

在人大附中的元旦晚会上,由学生自编自演的现代京剧《少年中国》引发全场大合唱。当00后用戏腔唱出少年强则国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找到了完美注脚。

三、新媒体时代的戏曲新星

抖音直播间里,15岁的昆曲小生郑雅文正在教网友分辨巾生与冠生的区别。她创新的戏曲手势舞教学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500万。这个师从北方昆曲剧院名家的姑娘,用vlog记录练功日常,让年轻人发现原来戏曲这么潮。

在B站跨年晚会上,京剧神童组合瑜亮兄弟的《定军山》remix版引爆弹幕。这对双胞胎将传统唱腔与电子音乐融合,被央视戏曲频道专题报道。他们的师父,著名琴师周长元感慨:老戏要传下去,就得先让娃娃们觉得酷。

这些穿梭于剧场与直播间的小演员,正在打破戏曲传承的次元壁。当10后戏迷举着荧光棒为《锁麟囊》打call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长安大戏院后台,刚卸完妆的李梓萌捧着保温杯喝胖大海,书包里露出半本数学练习册。问及未来,小姑娘眼神晶亮:我想考中国戏曲学院,把爷爷的《野猪林》演到国外去!斜阳透过雕花窗棂,为这群执着追梦的身影镀上金边。他们或许还不懂何为文化使命,但那份对传统艺术的纯粹热爱,已在京华大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