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圈里那些后浪:小戏骨如何扛起传统大旗?

北京戏曲圈里那些后浪:小戏骨如何扛起传统大旗?

在北京戏曲圈,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踩着厚底靴却能玩转短视频,画着油彩脸谱却活跃在直播间,一开嗓就是百年传承的韵味。这些95后、00后的小戏骨们,正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机。

**少年成名不偶然**

去年在长安大戏院连演十场《锁麟囊》的王若曦,谢幕时总会掀起一阵阵叫小番的喝彩。这位17岁的程派青衣每天凌晨五点雷打不动地到陶然亭吊嗓子,手机里存着四十多个前辈演出视频反复揣摩。与她同门的赵子鸣更是个戏痴,为了演活《野猪林》里的林冲,硬是在三伏天裹着棉袄练功,后背热出痱子也不肯脱。

**创新传承有妙招**

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的李慕白另辟蹊径,把京剧武生功夫融进街舞,在B站发布的《当霸王遇见嘻哈》点击量破百万。他常说: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摆在博物馆的瓷器,得让年轻人觉得酷才行。昆曲新秀陈砚秋更是在抖音开设古词新唱话题,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让百万网友惊呼原来昆曲这么潮。

**师承名门底气足**

这些年轻人背后都站着戏曲界的大腕儿。梅派传人李玉芙收的最小弟子周晓玥,学戏时要在水袖里绑沙袋练腕力;裘派花脸名家孟广禄的关门弟子张天野,每次排戏前都要对着祖师爷画像三鞠躬。老艺术家们既传技艺更传戏德,小演员们登台前整理行头的每个细节,都透着对舞台的敬畏。

在正乙祠戏楼后台,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贴着卡通贴纸的化妆镜前,少年们一笔笔勾画着千年不变的脸谱;休息间隙,他们也会组队打手游,但音乐响起瞬间就能进入角色。这些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年轻人,正在缔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当《四郎探母》的唱腔在直播间响起时,飘过的不仅是点赞火箭,更有一颗颗被传统文化击中的年轻心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