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谈:京城舞台上的牛郎为何穿起靠旗?
老戏新谈:京城舞台上的牛郎为何穿起靠旗?
天桥茶馆的雕花木门吱呀作响,老票友们搓着紫砂壶聊起一桩新鲜事:昨儿个广和楼那出《天河配》,牛郎怎生换了武生扮相?这话头一起,倒勾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梨园往事。
光绪年间,三庆班主程长庚排演七夕应节戏,正为牛郎的扮相犯愁。民间传说中的放牛郎若按老路子扮作短打武生,总透着三分寒酸气。某日途经前门大街,见八旗子弟打马球时翻飞的靠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程班主灵光乍现:何不将牛郎塑造成英武少年?遂令行头师傅改制银白软靠,前襟绣银河星斗,后插四面令旗缀满喜鹊纹样。这出《天河配》首演那日,牛郎持银枪腾挪于云台之上,倒比织女的青衣扮相更夺人眼球。
京城观众初见这般扮相议论纷纷:这哪是放牛郎,分明是二郎神下凡!可当牛郎与天兵天将对阵时,靠旗随旋子转体猎猎生风,活脱脱演出了凡人斗天神的勇毅。武生泰斗杨小楼曾点评:四面靠旗暗合四季轮回,银线走边恰似银河波光,这才是角儿的巧思。自此,武生牛郎成了京城戏班的独有传统,每逢七夕必见银甲小将腾云驾雾。
这般创新倒暗合戏曲美学真谛。老辈艺人常说戏要三分虚,牛郎换装恰是虚实相生的妙笔。民国年间,梅兰芳在吉祥戏院观此剧后感叹:京派戏曲敢把神话人物往实处做,这份胆气才是角儿的魂。如今长安大戏院每逢七夕,武生牛郎的靠旗仍在聚光灯下翻飞如鹊,只是观众不知这身行头里,藏着多少代艺人对人间情义的另类诠释。
幕布落下时,老戏迷咂摸着茶碗底的余香:都说戏如人生,这牛郎披甲何尝不是咱们北京爷们骨子里的精气神?窗外的银河静静流淌,戏台上的星河却永远定格在那一身银甲闪耀的瞬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