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盈:梨园深处的传灯人
蔡国盈:梨园深处的传灯人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清晨的薄雾中踱步。他时而驻足倾听学生吊嗓,时而俯身纠正学员的身段,青砖地面上投下细长的影子,恍如老戏台上一折未唱完的《四郎探母》。这就是蔡国盈,一位将半生都揉进戏曲教育的国戏教师。
**一、舞台到讲台的转身**
1987年的深秋,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弥漫着油彩的松香味。刚结束《赵氏孤儿》演出的蔡国盈对着镜中尚未卸净的程婴扮相,忽然想起老校长那句好角儿要会教戏。那夜的月光格外清冷,照着他辗转反侧的思绪。三个月后,这个梨园行当里正红的武生演员,抱着装满戏服衣箱的樟木箱,踏进了北京戏曲学院的大门。
初执教鞭的日子并不顺遂。面对一群坐不住的半大孩子,蔡国盈常把戒尺拍得啪啪响。直到某个飘雪的清晨,他发现班上调皮的小胖子躲在练功房角落,偷偷模仿他前日示范的鹞子翻身。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戏曲传承需要的不是戒尺,而是火种。
**二、活态传承的密码**
在蔡国盈的教案本里,密密麻麻的批注间藏着独特的教学密码。他会把《挑华车》的武戏拆解成十二道工序,每个动作都对应着节气变化:立春时练云手要如柳条抽芽,霜降日练圆场需似落叶回旋。这种将自然韵律融入程式化表演的教学法,让学生们找到了传统程式背后的生命律动。
2014年带学生排演《钟馗嫁妹》时,他特意带学员到京西潭柘寺观察古建筑飞檐的弧度。你们看这檐角上翘的劲头,和钟馗的鬼步是不是异曲同工?夕阳将琉璃瓦染成琥珀色,年轻的面庞在光影中若有所悟。
**三、传灯者的守望**
蔡国盈的办公室总飘着淡淡的杭白菊香,书架上摞着泛黄的戏曲工尺谱,最显眼处摆着个青花瓷茶叶罐,里面装的却是学生们送的千纸鹤。每只纸鹤翅膀内侧都写着艺名:小麟童、筱翠花、幼薇……这些在各大院团渐露头角的青年演员,仍会时不时回母校,在熟悉的练功房里与老师切磋新悟。
去年校庆,已届耳顺之年的蔡国盈在示范《林冲夜奔》时崴了脚。学生们要扶他休息,他却摆摆手,就势坐在地上讲解起铁门槛的发力诀窍。暮色中,三十几个年轻人围坐成圈,老戏校斑驳的砖墙上晃动着交错的人影,仿佛一幅流动的《同光十三绝》画卷。
如今的蔡国盈依然保持着清晨巡校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爬上戏校的歇山顶,他总会驻足在刻着戏比天大的照壁前。青砖黛瓦间,隐约传来年轻学子吊嗓的袅袅余音,与枝头的麻雀啁啾和鸣,谱写着古老艺术的新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