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宇:梨园新蕊绽芳华
陈晓宇:梨园新蕊绽芳华
北京戏曲学院东排练厅的雕花木门虚掩着,一缕晨光斜斜地洒在青砖地面上。推门而入,总能看见陈晓宇身着素色练功服,对着镜墙反复琢磨身段。水袖起落间,她总要停顿片刻,对着镜子调整手腕的弧度,仿佛在丈量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分寸。
一、寻根问源的学艺路
陈晓宇幼时随祖父在长安大戏院看戏,总爱趴在红木雕花的栏杆上看武生翻跟斗。十岁那年,她揣着压岁钱跑到琉璃厂买下第一套水袖,从此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2008年考入北京戏曲学院时,她特意选了北校区那间能望见故宫角楼的宿舍——每天清晨,朱墙金瓦间升起的朝阳,总让她想起戏台上流动的光影。
在程派名家李毓芳门下学艺时,陈晓宇的笔记本里永远夹着三支不同颜色的笔:黑色记录唱腔要领,红色标注身段要点,蓝色则是她随时迸发的艺术思考。有次排演《锁麟囊》,她为春秋亭一段设计的新式水袖技法,让指导老师既惊且喜:这丫头,把程派的婉约揉进了现代舞的韵律。
二、破茧成蝶的舞台路
2015年的新苗杯青年戏曲大赛上,陈晓宇以《春闺梦》惊艳四座。当唱到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时,她独创的蝶步身法,将闺中少妇的惆怅演绎得丝丝入扣。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发现,这个年轻人竟在传统圆场步中融入了芭蕾的足尖技巧。
在参与国家大剧院《牡丹亭》创新排演时,陈晓宇坚持保留昆曲水磨腔的韵味,却在舞台调度上大胆突破。她设计的游园惊梦场景,让杜丽娘的魂魄在三维投影中穿梭,当全息影像的桃花瓣飘落在真实的水袖上时,观众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薪火相传的育才心
如今在母校执教的陈晓宇,办公室里总备着喉糖和跌打药膏。学生们知道,排演厅那架老式留声机里,永远转着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黑胶唱片。她教学生练眼神,会举着蜡烛让人追着火光转眸子;教身段时,又突发奇想地带学生去颐和园观察廊桥的曲线。
传统不是博物馆的展品,在某次教学研讨会上,陈晓宇轻抚着案头的明代戏本说道,就像故宫的榫卯结构,看似固定实则充满机变。我们这代人要做的,是让古老的戏曲基因在当代剧场里继续生长。
暮色中的排练厅又响起胡琴声。陈晓宇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国家大剧院巨大的穹顶在夕阳下泛着钛金属的光泽。她轻轻哼起新编戏的唱段,玻璃窗上倒映的身影,既保持着程派青衣的优雅范儿,又带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灵动气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