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育新枝:记北京戏曲学校教师陈彦森

梨园深处育新枝:记北京戏曲学校教师陈彦森

清晨七点的练功房,悠扬的胡琴声裹挟着晨光穿透窗棂。一位身着藏青练功服的中年教师正在纠正学生的云手动作,他的指尖在空中划出圆融的弧线,宛若游龙戏水。这便是北京戏曲学校陈彦森老师寻常的清晨,二十七年如一日。

**从科班到讲台**

陈彦森与戏曲的缘分始于胡同深处的大杂院。八岁那年,街坊老艺人王长林在槐树下教《三岔口》的身段,他趴在墙头看得入神,竟翻落墙头摔断了门牙。正是这份痴劲,让他在1989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主攻武生行当。清晨五点的城墙根见证过他吊嗓的身影,寒冬腊月的操场留下他翻扑跌打的汗渍。这份苦功让他在1995年以全优成绩毕业,本可进入院团的他却选择了留校任教。

**教学相长谱新章**

在陈彦森看来,传统程式如同古琴谱上的减字谱,需解其意而非摹其形。他独创的三维分解教学法,将戏曲身段拆解为空间定位、力学传导、情感投射三个维度。在教授《挑滑车》高宠起霸时,他会让学生先体会力从地起的物理原理,再感受气贯长虹的武将威仪。这种科学化解析让抽象的身段程式变得可触可感,学生平均开蒙速度缩短了三分之一。

**守正创新见真章**

面对传统剧目的传承难题,陈彦森带领教研组展开骨法再造工程。他们将传统戏中的核心身段提炼成程式基因库,创编出模块化教学体系。在《京剧形体训练教程》编撰过程中,他坚持用动态捕捉技术记录老艺术家表演,建立数字档案库。这套教材被中国戏曲学院列为指定参考书目,其中云帚十八式分解图更成为业内范本。

当问及教学心得时,陈彦森抚摸着案头泛黄的《梨园原》说:戏曲教育不是复印机,我们要做的是把传统的火种,点燃在每个学生心里。如今,他培养的弟子遍布各大院团,但每天清晨的练功房里,依然能看见那个带着学生抠身段的身影。窗外的老槐树年轮渐密,练功毯上的汗水始终新鲜如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