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枝别样红:北京戏曲学校毕业生的多元人生
梨园新枝别样红:北京戏曲学校毕业生的多元人生
2023年仲夏,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23岁的京剧青衣演员李念正在勾脸。这支用了七十年的狼毫笔,是她从戏曲学校毕业时老师送的礼物。与往届不同,她的化妆台旁还立着直播架——这位00后旦角演员在短视频平台已有30万粉丝。
一、传统舞台的守望者
北京戏曲学校的练功房永远飘着淡淡的松香味道。每天清晨五点,武生专业的学生们就开始耗腿、走圆场、练把子功。在戏曲市场回暖的当下,国家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等院团每年招收的新人中,约四成来自这所培养了张火丁、李宏图等名家的戏曲殿堂。
刀马旦出身的王雪毕业后进入北京京剧院,每月要完成25场基层演出。在平谷的露天戏台,老大爷们自带马扎看完整场《穆桂英挂帅》,那种眼神和掌声,让我觉得十年苦功都值了。
二、跨界舞台的弄潮儿
影视城的古装剧组里,戏曲专业毕业生格外抢手。武丑专业的赵阳刚毕业就参与某历史剧拍摄,他设计的戏曲化打斗动作让导演连声叫好。现在他已是古装剧组的动作指导专业户,单日薪酬超过普通武行三倍。
短视频平台上,戏曲元素的创意内容正在爆发。京剧老生张帆与电子音乐人合作的《击鼓骂曹remix》播放量突破百万,昆曲闺门旦陈露的汉服带货直播场均销售额超50万。这些年轻人用新媒体重构传统艺术,在流量与艺术的平衡中走出新路。
三、文化传承的播种者
在东城区的社区活动中心,评剧花旦刘梅每周带着退休阿姨们练习水袖功。这种戏曲工间操已推广到17个社区。海淀某重点小学的课后服务班上,戏曲专业毕业生设计的生旦净末丑卡通绘本,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记住《空城计》唱段。
更有人远渡重洋。程派青衣周悦在纽约创办的东方剧场,将《锁麟囊》改编成英语音乐剧,每场演出都吸引大批海外观众。她说:当金发碧眼的孩子跟着学云手时,我看到了戏曲的另一种可能。
从长安大戏院的鎏金舞台到短视频的像素矩阵,从社区活动室到海外剧场,北京戏曲学校的毕业生们正在重新定义戏曲人的边界。他们用十年练就的唱念做打,在时代浪潮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正如老校长曾说:戏曲教育不是培养戏匠,而是培育懂得中国美学密码的文化使者。这些梨园新枝,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传统艺术在当代土壤中绽放新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