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北京戏校创办人的拓荒岁月
梨园薪火:北京戏校创办人的拓荒岁月
1952年深秋,前门城楼下的胡同里飘着炒肝的香气,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老者驻足在打磨厂胡同口。他望着墙根下练功的少年,喉头忽然发紧——那些孩子压腿的姿势,与三十年前他在天桥撂地卖艺时如出一辙。这个瞬间,让京剧名净郝寿臣立定了创办戏曲学校的决心。
一、梨园耆宿的薪火之志
郝寿臣的箱底压着张泛黄的戏折子,首页工整抄着富连成科班的班训。这位七岁登台的活曹操深谙旧式科班的残酷:寒冬腊月里光膀子练毯子功,背错词要挨打通堂。1949年冬,他在长安大戏院后台对马连良说:新社会了,该给孩子们换个活法。
筹备会上,田汉带来的苏联戏剧学院章程让众人犯了难。马连良指着章程里的形体解剖课笑道:咱们教《定军山》,难不成要先讲骨骼构造?话虽如此,老艺术家们连夜将科班口诀译成白话,把云手分解成八个教学步骤。
二、名角校长的讲台春秋
开学首日,郝寿臣特意换上演出穿的厚底靴。他在水泥地上示范蹉步,鞋底与地面摩擦出刺耳声响。当年在土台子上,得靠这声儿要彩。老校长抹着汗对学员说,如今你们在练功房,要练出比这更漂亮的功夫。
马连良把《借东风》的羽扇换成教鞭,却在首堂身段课时栽了跟头。他按科班规矩要求学员耗山膀一刻钟,不料半数孩子疼得直掉泪。当晚,六旬老人对着教案重画人体结构图,将传统程式拆解成渐进式训练。
三、破格育才的胆识
1954年冬,评剧班来了个河北农村姑娘,开蒙戏唱得荒腔走板。教务主任要劝退,郝寿臣却从她沙哑的嗓音里听出评剧特有的夯味。三年后,这个叫李忆兰的姑娘在民主剧场一唱成名,观众往台上扔了三十多条红围巾。
梆子班教师发现个倒仓的武生苗子,建议转学杂技。马连良深夜翻查学员档案,发现这孩子临过《十七帖》,当即拍板增设戏曲盔箱设计课。二十年后,故宫倦勤斋的戏台修复工程中,那些失传的砌末图谱正是出自此人之手。
长安大戏院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时,老校长们常聚在传达室喝高末。他们看着学员翻跟头掠过的身影,就像瞧见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郝寿臣临终前把珍藏的《钟馗嫁妹》脸谱赠给学校,谱边蝇头小楷写着:莫守旧谱,要谱新声。这八个字,至今仍镌刻在练功房的镜墙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