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戏曲学校附小:在“咿呀”声中长大的孩子们
探访北京戏曲学校附小:在“咿呀”声中长大的孩子们
妈妈,你看我能下腰了!刚踏进北京戏曲学校附属小学的大门,就看见扎着双丫髻的小女孩兴奋地向家长展示基本功。这所藏在胡同深处的学校,每天清晨都飘荡着稚嫩的吊嗓声,混合着早读的读书声,编织成独特的校园晨曲。
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校园日常
清晨七点半,红漆大门准时敞开。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蹦跳着穿过影壁,轻车熟路地把水杯放在朱漆廊柱旁。这座由百年四合院改造的校园里,雕花窗棂与现代多媒体教室相映成趣。六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笑称:我们这儿的孩子,上午解完奥数题,下午就能甩起三米长的水袖。
课程表上,语文数学与唱念做打平分秋色。文化课教室里的智能黑板还留着几何图形,转身走进排练厅就能看见檀板云锣整整齐齐地码在紫檀木架上。最让家长们称道的是名家课堂——每周五下午,北京京剧院的退休名角会来校指导,据说有位老艺术家珍藏的凤冠,只允许表现优异的学生试戴。
二、严苛训练下的童真笑颜
练功房的把杆被磨得发亮,记录着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五年级的萌萌悄悄展示她膝盖上的淤青:昨天练抢背时没收住劲儿,转眼又神采飞扬地说但老师说我的鹞子翻身有进步了!课间休息时,总能看见扎着大靠的孩子捧着《诗经》诵读,或是画着彩妆的小花脸蹲在石榴树下研究蚂蚁搬家。
学校后院的百年枣树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每年毕业季,树荫下总会上演汇报演出,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孩子第一次完整唱完《穆桂英挂帅》的模样。校长说,去年有个毕业生在长安大戏院登台时,观众席上坐着二十多位专程来加油的师弟师妹。
三、在掌声与试卷间寻找平衡
既要舞台上的满堂彩,也要考场里的好成绩,这所学校的老师深谙平衡之道。语文教研组独创的戏文赏析课让《窦娥冤》成了最受欢迎的文言文教材,数学老师则用戏曲服装的纹样讲解几何对称。午休时间,图书管理员会把偷偷排练的孩子赶回教室午睡:晚上还要背英语单词呢!
毕业生的去向总让家长们津津乐道:有的保送戏曲学院附中,有的考入重点中学理科实验班。去年教师节,学校收到张特别贺卡——如今在牛津读数学系的校友写道:戏台上的方步教会我治学的严谨,云手起势间悟出解题的节奏。
夕阳西下,晚练的胡琴声渐歇。值日生仔细收好练功毯,把刀枪把子归位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校门口等待的家长们相视而笑,他们知道,在这座充满魔力的校园里,孩子们正用稚嫩的嗓音,唱着传统文化的未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