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苗圃:北京戏曲学校附中的台前幕后

京城梨园苗圃:北京戏曲学校附中的台前幕后

在虎坊桥胡同深处,一座朱红门楼静静伫立。清晨五点,当北京城还在薄雾中沉睡时,这里已响起咿咿呀呀的吊嗓声。北京戏曲学校附中的学子们正用晨功唤醒沉睡的胡同,青砖灰瓦间流淌着六百年的戏曲血脉。

一、晨钟暮鼓的梨园传承

推开附中的仿古门扉,迎面是座三进四合院。正厅檐角垂挂着褪色的戏牌,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梅兰芳先生题写的戏以载道匾额。每周四的戏曲理论课,白发苍苍的杨佩云老师总会指着戏服上的海水江崖纹,细说宁穿破不穿错的梨园规矩。

练功房里,十三岁的刀马旦学员李晓萌正对着镜墙练习云手。水袖翻飞间,她已能完整走完《贵妃醉酒》的卧鱼身段。每天五组踢腿,每组三十下。她抹着汗说,上个月刚学会鹞子翻身,膝盖青了半个月。这样的场景,在附中七个专业班级里日日上演。

二、文武兼修的新式科班

不同于传统科班的严苛,附中独创3+2教学模式。每天上午的文化课与普通中学同步,下午的专业课则分科教学。京剧班学生要完成唱念做打四门功课,昆曲班增设诗词格律课,梆子班保留着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

去年校庆的汇报演出中,评剧班排演的新编《花为媒》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们在传统唱腔中融入现代舞美,用投影技术再现月下花园的意境。既要守住魂,也要会呼吸。校长王振华如是说。这种创新理念,让附中连续三年斩获小梅花奖金奖。

三、破茧成蝶的成长之路

学生宿舍的布告栏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日程表:晨功、早自习、毯子功、把子功、晚自习。但严谨的科班训练之外,也有青春该有的色彩。食堂拐角的银杏树下,常能听见板胡与吉他的即兴合奏;周末的胡同写生课,国画班的孩子们用毛笔记录着老城光影。

毕业生张天阳现在是国家京剧院的武生演员。回忆附中岁月,他笑道:当时觉得翻虎跳前扑苦,现在倒成了吃饭的本事。这所戏曲苗圃六十年来培养出三百余位梅花奖得主,更走出了二十多位非遗传承人。

暮色中的附中四合院亮起灯笼,晚课的胡琴声穿过垂花门。这里没有普通中学的课间铃声,却有千年戏曲的晨钟暮鼓。当年轻的面庞描上油彩,稚嫩的童声唱响西皮二黄,属于中国戏曲的未来,正在这座胡同深处的院落里悄然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