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香里的京韵:探访北京戏曲学校的烟火气
槐花香里的京韵:探访北京戏曲学校的烟火气
清晨七点,法源寺的晨钟还没消散,北京戏曲学校东侧胡同里已飘出清亮的吊嗓子声。这条青砖灰瓦的胡同像条活着的声带,随着咿——呀——的唱腔起伏震颤,惊得屋檐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落在隔壁院墙探出的槐树枝头。
穿过朱漆斑驳的月亮门,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肃穆的戏曲殿堂。左手边的仿古戏楼前,几个青衣扮相的女生正蹲在台阶上啃煎饼果子,油纸袋窸窣作响;右边的练功房里,十七八岁的武生把大枪舞得虎虎生风,汗水甩在落地镜上,折射出窗外老槐树婆娑的影。这所藏在城南胡同深处的学校,把六百年昆曲的雅与四九城胡同的俗,酿成了独特的烟火气。
练功房的木地板被几代人磨得发亮,裂纹里嵌着不知哪个前辈掉落的头面碎钻。窗台上摞着保温杯、跌打药酒和翻烂的剧本,墨香混着正骨水的辛辣味在空气里发酵。最奇的是北楼天井,三面围合的回廊下,花脸、老生、青衣各据一角练功,唱腔在四合院上空交织,竟意外地和谐——原来京剧的西皮二黄,本就是胡同里生长出来的声音。
晌午时分,食堂飘出炸酱面的香气。穿着灯笼裤的学生端着搪瓷碗蹲在廊下,看门房大爷用京片子讲杨小楼的轶事。槐花落在面碗里,学生浑不在意地挑出来,倒像给这碗炸酱面添了时令佐料。后墙根的老戏迷们准时来蹭戏,拎着马扎的老头眯眼打拍子,遛鸟路过的街坊驻足哼两句,这围墙终究拦不住流淌的戏韵。
暮色降临时分,西跨院的京胡声愈发清越。窗纸上晃动着甩水袖的影子,像皮影戏般映在百年砖墙上。胡同里飘起炊烟,裹着酱香、槐花香和若有若无的脂粉香,把这座戏曲学府熏染得愈发鲜活。这里不产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只养育带着油盐味儿的角儿——正如京剧本身,从来都是市井里开出的牡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