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的淮调里,藏着多少盐阜人家的心事?

表妹的淮调里,藏着多少盐阜人家的心事?

表妹啊——你可知三更寒露湿了绣鞋?当台上的青衣甩出水袖,一句淮蹦子唱得人心里发颤,台下嗑瓜子的阿婆突然抹了把眼睛。这个周末的社区剧场里,淮剧《卖油郎独占花魁》正演到表妹月娥夜探柴房的重头戏,满堂喝彩声中,有人轻轻说了句:这丫头唱得活脱脱像我家二姑娘。

**一、盐河边的戏码头**

淮剧的骨血里淌着盐阜平原的潮气。早年间盐工们踩着吱呀作响的跳板卸盐包,随口哼的号子混着运河水的咸涩,渐渐化成了戏台上的老淮调。三泰地区的方言带着糯米般的黏软,唱起悲欢离合总像在说自家故事。老观众常说:听淮剧要就着黄海的风,喝着里下河的水,那调门才对味。

**二、表妹的绣花针**

《卖油郎》里的表妹月娥可不只是个穿针引线的配角。她那双三寸金莲踩着连环步,手帕子舞得像扑棱的鹁鸪,一开口就是大悲调转下河调。当年筱文艳大师演这出戏,能把月娥夜半送银子的戏码唱得满场屏息——不是靠高亢的唱腔,而是用小开口的轻声慢语,把少女心事都缠在丝线般的尾音里。

**三、戏箱里的烟火气**

现在的淮剧班子下乡演出,后台总摆着几个褪了色的樟木箱。武场师傅的檀板裂了又补,文场师傅的胡琴筒上缠着电工胶布。年轻演员在抖音直播里教观众打云手,老票友却在后台翻着泛黄的工尺谱。盐城淮剧团排新戏时,总要把编剧拉到乡间采风:听听现在表妹们怎么说话,现在哪还有'哥哥呀'这样的叫法。

**尾声:水袖甩过千年运盐河**

社区剧场散场时,几个穿汉服的姑娘围着主演要签名。七十五岁的琴师老周正在收拾三弦,突然哼起《赵五娘》里的蓝桥会。运河边的霓虹倒映在水面,恍惚间像是旧时戏台子的汽灯。那些表妹、姑姑、嫂子的故事,在淮调的九板十八腔里,从清江浦唱到黄浦江,把盐阜人家的烟火气,酿成了岁月里最绵长的回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