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的戏匣子:藏在黄梅调里的皖南旧事

表妹的戏匣子:藏在黄梅调里的皖南旧事

每年端午回老家,总能在村口的古戏台前寻见表妹的身影。她穿着素净的碎花布衫,手里捏着把油纸伞,戏还没开腔,眼波已流转出千般情意。十年前那个追着戏班子满村跑的黄毛丫头,如今竟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黄梅戏角儿。

一、古戏台下的启蒙

老宅院里的石榴树记得,表妹六岁那年初遇黄梅戏的模样。镇上的草台班子来唱《打猪草》,她趴在后台的竹帘外,看旦角们对镜描眉点唇,胭脂香混着油彩味钻进鼻腔。回家后她偷拿母亲的丝巾裹在腰间,踩着板凳学戏里的身段,把搪瓷脸盆敲得叮当响。

那年夏天的雷雨总在傍晚落下,表妹蹲在堂屋的八仙桌底,听外婆用安庆方言哼《天仙配》选段。老式收音机里沙沙的电流声混着七仙女的唱词,雨滴顺着青瓦檐连成珠帘,织就了她最初的戏曲记忆。

二、水袖里的悲欢离合

表妹最拿手的是《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每逢庙会,她扮上冯素珍的蟒袍玉带,眼尾斜飞入鬓,唱到手提羊毫喜洋洋时,水袖甩出个漂亮的云手,台下顿时喝彩声四起。有次她悄悄告诉我,每次唱这折戏,总想起当年为考戏校在县文化馆苦练的三个月。

去年中秋唱《牛郎织女》,表妹的鹊桥相会唱段让台下老人偷偷抹泪。她特意改了传统唱腔,在天河滔滔隔断肠那句尾音里添了丝颤抖,倒像是真看见了银河里的粼粼波光。戏服里缝着外婆留下的银锁片,贴着心口微微发烫。

三、乡音里的文化密码

表妹的戏箱底层压着本泛黄的工尺谱,蝇头小楷记录着二十三种传统曲牌。她常说黄梅戏的魂在方言里,莫说古要念成莫雪古,回家得说嘎气,这些皖南官话的韵脚比任何乐器都动听。戏台后的老琴师总说她唱《小辞店》时,尾音带着菜子湖的水汽。

如今村里年轻人多在外打工,表妹却守着古戏台办起了传习班。孩子们学《夫妻观灯》的灯步时,她总提醒要想象手里真提着莲花灯,脚步要像春夜细雨般轻盈。祠堂梁柱间的燕子年年来筑巢,倒成了最忠实的观众。

暮色渐浓时,表妹卸了妆,又变回那个爱笑的小镇姑娘。但戏台上的锣鼓声似乎从未停歇,那些穿越百年的悲喜,正借着清亮的黄梅调,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古戏台飞檐上的嘲风兽望着人间,看一代代人把光阴唱成戏文,又把戏文揉进光阴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