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记北京戏曲学校青年教师刘爱雯
梨园新蕊绽芳华:记北京戏曲学校青年教师刘爱雯
在长安大戏院后台的化妆镜前,一位身着素白练功服的女子正对着镜子勾画脸谱。纤细的指尖在油彩间流转,一笔朱砂勾勒出英气,两点黛青晕染出柔情。这位年仅二十八岁的京剧演员,正是北京戏曲学校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青年教师——刘爱雯。
一、氍毹岁月铸根基
刘爱雯与京剧的缘分始于东城区文化馆的少儿戏曲班。七岁那年,她偶然看到京剧《穆桂英挂帅》的演出录像,刀马旦的飒爽英姿在她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父母虽非梨园中人,却全力支持女儿每周三次往返于戏曲班与学校之间。
十二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时,刘爱雯的先天条件并不突出。为弥补体型单薄的劣势,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练功房,将圆场步练到裙裾不扬,把水袖功练得行云流水。2010年参演教学剧目《天女散花》,她为完美呈现三米长绸的空中造型,在排练厅绑着绸带睡了整整两周。
二、守正创新育桃李
2016年留校任教后,刘爱雯开创性地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身段教学。在《贵妃醉酒》教学中,她设计出醉态韵律操,用现代舞的呼吸法帮助学生体会杨玉环微醺时的身韵节奏。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显著提升,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她指导的学生包揽戏曲表演组前三甲。
疫情期间,她带领教研团队开发云端练功房系统,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分析学生身段动作。这套系统不仅能精准指出山膀角度偏差,还能模拟不同流派大师的表演特征,开创了戏曲数字化教学新范式。
三、薪火相传续华章
每周五下午的教师交流会上,总能看到刘爱雯与老教授们热烈讨论的身影。她将老艺人宁穿破不穿错的严谨作风融入教学,又吸收年轻观众审美需求改良传统剧目。在复排冷门剧目《红线盗盒》时,她重新设计武打套路,融入当代视觉美学,使这出几近失传的老戏焕发新生。
如今,刘爱雯的课堂上常见这样的场景:学生们通过AR眼镜观摩梅派眼神技法,在智能地胶上练习程式化步法,云端数据库随时调取各派经典唱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织就着京剧艺术新的锦绣。
幕布再次拉开时,刘爱雯已扮上《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水漫金山的身段里,既可见前辈艺术家打磨百年的程式之美,又跃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脉搏。在这方传承与变革并存的舞台上,一个青年戏曲教育者的坚守与突破,正悄然续写着京剧艺术的时代华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