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戏舞蹈班: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北戏舞蹈班: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班,在京城艺术教育圈里始终是个特别的存在。这个诞生于梨园世家的舞蹈专业,既保持着戏曲世家的严谨风骨,又悄然融入了现代舞蹈的灵动韵律。

一、戏韵入骨的训练体系

清晨六点的练功房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在把杆前练习着标准的下腰动作,但仔细看会发现他们收颌的角度比普通舞蹈生多出三度——这是戏曲身段训练特有的要求。这里的基训课从不会单纯练习擦地、小踢腿,每个动作都带着《天女散花》的水袖韵味或《三岔口》的亮相神韵。

身韵课上,老师会让学生先学一段《游园惊梦》的昆曲唱段,再要求用现代舞的肢体语言重新演绎。这种看似矛盾的训练方式,往往能激发出令人惊艳的创作灵感。去年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学生创作的《粉墨行》正是将京剧髯口技巧融入现代舞编排,斩获了创作金奖。

二、打破次元壁的教学现场

在综合排练厅,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奇景:戏曲武生老师正指导男生练习虎跳前扑,隔壁的现代舞老师却在教女生如何用地面动作表现意识流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割裂的对抗,而是有机的融合。每周四的跨专业工作坊,舞蹈生要和京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即兴创作。

去年校庆推出的实验剧目《破茧》,就是由舞蹈系与京剧系联合创作。舞台上既有戏曲的刀马旦翎子功,又穿插着现代舞的接触即兴,当水袖与绸缎在空中交织时,传统程式与现代解构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三、走出象牙塔的实践平台

北戏舞蹈生最让人羡慕的,是那些闪着金光的实践机会。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对他们而言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每学期都要登上的实训场地。去年参与新编京剧《大宅门》的舞蹈编排时,学生们跟着剧组在排练厅泡了整整两个月,连道具师傅钉鞋底的细节都学了个透彻。

更接地气的是胡同里的移动课堂。每周三下午,师生们会带着便携音响钻进杨梅竹斜街,在青砖灰瓦间来场即兴演出。去年有个大二学生在表演时被路过的法国编舞家看中,直接获得了赴欧交流的机会。

在这个短视频当道的时代,北戏舞蹈班依旧保持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老规矩。但当你看见他们用抖音跳起戏曲街舞,在B站上传原创国风编舞时,就会明白这种坚守不是固守,而是让传统种子在现代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这里的每个舞步,都在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最美距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