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育芳华:记北戏教师王悦的传承之路
梨园新蕊育芳华:记北戏教师王悦的传承之路
在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排练厅里,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在学员之间。王悦老师习惯将长发盘成传统的发髻,素色练功服上别着枚梅花形状的胸针,这是她教的第一届毕业生送的教师节礼物。
一、科班出身的传承者
王悦的戏曲启蒙始于胡同口的露天戏台。六岁那年,她趴在父亲肩头看完整场《锁麟囊》,从此便着了魔似的跟着录音机学唱段。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时,她带着母亲缝制的绣花戏鞋,在练功房的水磨石地板上留下了第一串脚印。
2003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这位本可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青衣新秀,却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当年教我身段的李素萍老师退休前说过,'戏比天大,但传承比戏大'。王悦说这话时,正在整理一摞泛黄的工尺谱,那是她从老艺人处誊抄的濒失剧目《春闺怨》。
二、教学相长的创新者
清晨七点的形体课上,王悦独创的镜像教学法正在上演。学员们两两相对而立,通过观察同伴的动作细节来修正自己的身段。戏曲讲究'一棵菜'精神,既要突出个人,更要成就整体。她边说边示范,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度。
在数字化教学中,王悦团队开发的戏曲微表情训练系统令人耳目一新。通过高速摄像捕捉学员的眉目传情,结合AI分析给出改进建议。这套系统去年获得了全国戏曲教育创新奖,但王悦更看重的是学生李媛的反馈:以前总把握不好杜丽娘'游园'时的羞怯,现在对着数据调整,眼神活了。
三、守正创新的摆渡人
王悦的工作室挂着幅自题对联:守程式不泥古法,创新声勿失本真。每周三的剧目创编课,她带着学生用传统程式演绎现代故事。去年毕业大戏《地铁站》中,学生们用走边身段表现都市通勤,用甩发技巧刻画焦虑情绪,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京剧这么潮。
今年教师节,王悦收到件特殊礼物——毕业生从英国寄来的视频。镜头里,留学生们在剑桥康河畔表演新编京剧《再别康桥》,将徐志摩的诗句融入西皮流水。看着视频里学生们自信的身姿,王悦眼角泛起泪光:这才是戏曲传承最美的样子。
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练功房的地板上,王悦俯身捡起学生遗落的云手绢。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她送走了三百二十七名毕业生,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窗外的玉兰树年年花开,正如戏曲教育的新芽,在传统土壤中绽放出时代芬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