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校原址探秘:一方舞台,几度春秋
**北京戏曲学校原址探秘:一方舞台,几度春秋**
北京的胡同深处,总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若提起“北京戏曲学校”,许多人会联想到如今的中国戏曲学院,但它的前身究竟扎根何处?那些承载梨园薪火的老校址,又见证了多少名角的成长?今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探寻这所戏曲摇篮的旧址往事。
---
**草垛胡同:戏曲教育的发轫之地**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戏曲界迎来了一次重要变革——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成立了“戏曲实验学校”。这便是北京戏曲学校的前身。首任校长田汉(《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与王瑶卿、萧长华等戏曲大家共同筹划,将校址选在了东城区草垛胡同的一处四合院内。
草垛胡同位于南锣鼓巷东侧,曾是清代八旗子弟习艺的聚集地。学校成立初期条件简陋,但师资堪称“顶配”:梅兰芳担任名誉教授,程砚秋、尚小云等“四大名旦”轮流授课。彼时的练功房里,学生们在青砖地上练功,吊嗓子的声音穿透胡同,引得街坊驻足。可惜的是,随着城市改造,草垛胡同的老校舍已难觅踪迹,唯余几株老槐树仍守着当年的记忆。
---
**赵登禹路:从四合院到专业校舍**
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迁至西城区赵登禹路的一处清代王府院落。这里曾是清末贝勒府邸,雕梁画栋间多了几分梨园雅韵。据老校友回忆,院中有一戏台,每逢考试,侯宝林、马连良等名家便坐在台下点评。学生们清晨在花园里踢腿练声,傍晚借着夕阳余晖背戏词,成了赵登禹路一景。
这一时期,学校开创了“团带班”模式,与北京京剧团深度合作。张君秋、赵燕侠等名家亲自带徒,李世济、张学津等日后名角均在此启蒙。有趣的是,由于校舍毗邻白塔寺,晨钟暮鼓与胡琴声交织,竟成了老西城人记忆中的“背景音”。
---
**里仁街:鼎盛时期的“戏曲黄埔”**
1973年,学校迁入宣武区(今西城区)里仁街3号,这里成为其历史上最著名的校址。占地30余亩的校园内,仿古戏台、排练厅、文化课教室一应俱全。彼时的里仁街堪称“戏曲一条街”——中国评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比邻而居,梆子声、皮黄腔此起彼伏。
这一时期,学校迎来教学体系革新:除京剧外,增设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专业,于魁智、李胜素等当代名家皆毕业于此。老教师们回忆,学生每天清晨5点雷打不动地绕操场跑圈练气,冬日里呼出的白气与吊嗓子的声音一同升腾,成了里仁街独特的“晨练风景”。2010年前后,随着中国戏曲学院整体迁至丰台区万泉寺新校区,里仁街的老校舍逐步转为附属中学使用。
---
**旧址今何在?寻访指南**
-**草垛胡同旧址**:现为居民住宅区,可从南锣鼓巷地铁站E口出,沿东棉花胡同向东步行约500米。
-**赵登禹路旧址**:具体院落已拆除,原址位于今赵登禹路甲62号附近,现为商业街区。
-**里仁街旧址**:西城区里仁街3号院仍保留部分红砖校舍,门前古槐树下常有三五戏迷聚集唱和。
---
**结语**
从胡同四合院到现代化校园,北京戏曲学校的每一次搬迁都折射出传统艺术的传承脉络。那些消失的老校址或许已隐入尘烟,但墙缝间渗出的西皮二黄,砖地上磨出的圆场足迹,仍在诉说着梨园子弟的初心。下次路过这些街巷时,不妨驻足片刻,或许风中仍飘着半句未尽的《定军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