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承古调春风化雨育新枝——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安鹏飞
**梨园新韵承古调春风化雨育新枝——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安鹏飞**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回廊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素色长衫的身影步履匆匆。他时而驻足与练功的学生低声交流,时而捧着泛黄的工尺谱凝神推敲,这便是戏曲表演系教师安鹏飞。这位扎根讲台十余载的戏曲人,正以独特的教学理念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
**从科班童子到传道者**
1985年生于京剧世家的安鹏飞,自幼浸染在锣鼓丝弦声中。六岁随父学习武生基本功,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专工文武老生。2007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后,他并未停止精进脚步——连续三年赴山西、陕西等地采风,向梆子、秦腔老艺人讨教,将地方剧种的表演精髓融入教学体系。
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得让年轻人摸到它的脉搏。安鹏飞独创的三维解构教学法在业内引发热议。他将传统程式拆解为形、韵、意三层维度:通过动态捕捉技术分析身段轨迹,借助声纹图谱解析唱腔气韵,结合文史典籍阐释角色内核。2021级学生李婉清感慨:安老师的课像破译密码,每个动作背后都有文化基因。
**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在创排实验剧《镜中人》时,安鹏飞大胆启用全息投影技术。当程派水袖与数字化虚拟场景交融,传统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被赋予科幻色彩。这场引发学界讨论的跨界尝试,最终摘得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创新奖。评审团点评:在科技外壳下,骨子里仍是戏曲的魂。
作为北京市非遗进校园工程专家组成员,他主编的《戏曲通识十二讲》成为多所中小学指定教材。书中将生旦净丑对应现代职业特性,用戏曲职场课的概念拉近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连续八年带队赴偏远山区支教,用皮影戏教孩子识汉字,以京剧脸谱讲解历史人物。
**戏比天大的匠人心**
同事眼中,安鹏飞是住在排练厅的人。2020年疫情期间,他为网课设计的居家练功十八式刷屏朋友圈——利用毛巾练水袖发力,借助椅子背开胯压腿。学生戏称这些土法秘籍是安派绝学。
但鲜有人知,这位严师亦有柔软一面。书柜里珍藏的牛皮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小周三翻跌扑欠爆发力雨桐眼神戏可参考裴艳玲《夜奔》......扉页上工整誊写着梅兰芳名言: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在戏曲教育这条寂寞的长路上,安鹏飞始终坚信: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正如他给毕业生的赠言:既要做传统的孝子,更要当创新的贤孙。这位中青年教师正以笃实的脚步,在梨园春色中踏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