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北京戏曲学院到底值不值得考?在校生亲述真实体验
【实地探访】北京戏曲学院到底值不值得考?在校生亲述真实体验
咚锵的锣鼓声穿透红墙绿瓦,清晨七点的练功房早已人影幢幢。这里是北京戏曲学院东城校区,一所有着73年历史的艺术殿堂。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它始终蒙着神秘面纱。今天带大家走进这座角儿的摇篮,听在校生讲述真实的求学故事。
推开京剧系排练厅的门,21级武生专业的小杨正在扎靠旗。他坦言报考时最纠结的就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我们既要学《三岔口》这样的骨子老戏,也要排《哈姆雷特》这样的实验剧目。程砚秋先生'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
表演系的小剧场里,正在上演实验京剧《麦克白》。导演系研究生张璐说: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创作必须包含戏曲程式。我们这版把苏格兰王冠换成凤冠,麦克白夫人用水袖表现内心挣扎,没想到在爱丁堡戏剧节拿了奖。
在古色古香的图书馆,戏曲文学专业的小陈展示了她的宝贝:清代升平署戏本影印件。全国唯一的戏曲文献特藏室就在我们这,上次还摸到了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的手改本,墨迹里能感受到大师的温度。她的眼睛闪着光。
不过学生们也坦言压力不小。戏曲作曲系的小王掰着手指算:琴房要抢,凌晨四点排队是常事。去年为了完成京剧交响乐作业,在录音棚熬了三个通宵。说着她展示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专业课之外还要修哲学、美学等文化课。
毕业生去向显示,除了国家院团,近年选择影视、游戏配乐等新兴领域的越来越多。京剧表演系的李学长现在某游戏公司做动作捕捉指导:学校教的四功五法,在虚拟角色设计时全用上了。前几天刚用云手动作设计了仙侠角色的施法姿势。
夜幕降临时,荷花池畔传来婉转的昆腔。这里既有千年古韵的回响,也跳动着青春的脉搏。正如戏文系赵教授所说:我们不是在培养旧时代的伶人,而是要让戏曲基因在现代文明中开出新花。或许,这就是北京戏曲学院最真实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