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一园丁: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卜健
梨园深处一园丁: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卜健
初夏的北京戏曲学院排演厅里,铜锣声忽地收住,一位身着藏青对襟衫的中年人快步走向舞台中央。他轻拍某个学生的肩:这句西皮流水,要把'回龙腔'的转折再沉三分。这个能把程式化唱腔拆解得纤毫毕现的指导者,正是深耕戏曲教育二十载的卜健老师。
一、从红氍毹到三尺讲台
1989年的某个冬夜,长安大戏院后台,时年二十出头的卜健正对着妆镜勾勒武生脸谱。油彩触到面颊的瞬间,他突然想起戏校老师说的勾脸如勾魂。那时的他已是京剧院的台柱子,一杆银枪能舞出《长坂坡》的千军万马。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台上叱咤风云的武生,会在五年后选择褪去戏装,站上戏曲学院的三尺讲台。
这个转折源自1994年的访美巡演。在百老汇的后台,看着金发碧眼的学员用生硬的中文请教云手要领,卜健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危机。回国后,他婉拒了剧院续约的优渥待遇,带着二十余箱戏曲典籍搬进了教师宿舍。
二、程式化教学中的破与立
在戏曲教育界,卜健以拆解派著称。他把京剧的四功五法拆解成128个基础模块,像搭积木般重构传统教学模式。某次教授《贵妃醉酒》的卧鱼身段时,他突发奇想引入现代舞的呼吸训练法,让学生们跪在地上体会气韵流转。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教法,竟让程式化的动作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舞台考古教学法。2017年带学生排演《牡丹亭》时,他领着年轻人泡在古籍馆三个月,从明代刻本中复原出早已失传的水磨腔唱法。当古老的韵律在现代剧场重新响起时,前排的老艺术家们悄悄抹起了眼泪。
三、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在卜健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戏单——那是他告别舞台的最后一场《挑滑车》。每当有学生问起转行的遗憾,他总会轻抚戏单笑道:当年我能扮七种赵子龙,现在能教出七十个'赵云',这笔买卖划算得很。
如今,他带出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戏曲舞台。去年中秋,在纽约林肯中心的京剧演出后台,来自三个国家的七位演员不约而同地摆出卜老师独创的云手开蒙式。这个细节被眼尖的票友拍下传到网络,配文写着:看,这就是中国戏曲的DNA。
暮色中的戏曲学院,隐约传来吊嗓的悠长尾音。排演厅的灯光次第亮起,照见那个穿梭在年轻身影间的清瘦背影。卜健常说,戏曲教育是给时光以生命的事业。当他在教案本上勾勒新的教学方案时,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迹,更是一个守夜人对文化星火的执着守望。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