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学院食堂探秘:戏腔里的烟火气儿

戏曲学院食堂探秘:戏腔里的烟火气儿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食堂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油墨香,而是地道的京味儿。这里的学生们端着餐盘穿梭其间,青衣练功服的姑娘和扎靠旗的小伙子们排着队,倒像是戏台子转场到了人间烟火里。

一、戏味儿飘进餐盘里

食堂二楼的梨园窗口总排着长队,白案师傅抻面时甩出的水袖面片儿,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这里的贵妃鸡翅裹着糖色,入口即化,让人想起《贵妃醉酒》里的婉转唱腔;林冲火烧其实是道改良版毛血旺,红油在砂锅里咕嘟作响,倒真应了风雪山神庙的意境。

最妙的是每周三的戏曲主题餐,逢着《牡丹亭》演出季,窗口就推出游园惊梦套餐——碧绿的菜心托着粉白虾球,旁边配盏茉莉花茶。打饭阿姨会打趣:杜丽娘今儿个加鸡腿不?惹得排队的学生们笑作一团。

二、角儿们的美食江湖

早上六点半,晨功结束的学生们涌向一楼。豆浆冒着热气,刚出锅的焦圈儿金灿灿的,就着豆汁儿喝的吸溜声此起彼伏。靠窗总坐着几个刀马旦姑娘,边啃糖油饼边比划早上刚学的云手。

到了饭点,能看到有趣的光景:昆曲班的学生捧着阳春面细嚼慢咽,京剧武生们则偏爱扎实的卤肉饭。最热闹是晚餐时段,卸了戏妆的学生们围着麻辣香锅,说着说着就比划起来,筷子成了马鞭,餐巾纸甩出水袖,连打饭窗口的阿姨都能接两句《定军山》。

三、戏食同源的大学问

食堂墙上挂着梅兰芳先生的食谱,原来大师演出前必吃清炖狮子头润嗓。如今这传统化作了窗口的梅派养生汤,用梨干、银耳慢火煨着,秋冬季节总见学生捧着保温杯来打汤。

后厨王师傅是京剧票友,他开发的急急风小炒讲究大火快攻,青椒肉丝从下锅到装盘不超过90秒,像极了武戏里的快节奏。逢年过节,食堂还会举办戏曲美食节,生旦净末丑对应酸甜苦辣咸,让学生们在舌尖上品尽人生百味。

暮色降临时分,食堂渐渐安静下来。但见几个作曲系学生还在角落里写谱子,餐盘边摆着半碗没喝完的炒肝。窗外隐约传来吊嗓子的声音,混着后厨飘来的炸酱香,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这方寸之间的烟火地,可不就是梨园子弟最鲜活的后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