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挑出千年韵探秘鲁南担子戏的江湖传奇
扁担挑出千年韵探秘鲁南担子戏的江湖传奇
鲁中山区有个奇特景象:农闲时节,常有艺人挑着两米长的竹扁担走村串巷。扁担两头悬着红绸包裹的木箱,箱盖一掀,金丝绒布上赫然摆着彩衣木偶。这便是传承八百年的担子戏,江湖人称一担挑起的梨园。
一、行走江湖的戏班密码
元末战乱年间,临清码头的戏班子为躲避兵灾,将整套行头分装两箱,以扁担挑着辗转乡野。老艺人王德山回忆祖辈口述:那年月过沂蒙山七十二崮,扁担要系三根皮绳防狼,木偶头用油纸裹七层防潮。这套生存智慧让戏班在动荡年代存活下来,更衍生出独特的表演形式。
担子戏的扁担讲究三弯九翘,选用沂蒙山三年生毛竹经火烤定型。2017年非遗普查时,在平邑县发现光绪年间的老扁担,两端包铁处錾刻日行千里,夜演八方的戏班暗语。这种特制扁担既能承重八十斤戏箱,又能在演出时充作兵器道具。
二、方寸之间的乾坤万象
担子戏台堪称微缩艺术的巅峰:展开后不过八仙桌大小,却能演绎《长坂坡》的千军万马。艺人手脚并用操控十八根提线,双脚还要踩踏七种响器。2019年非遗展演中,传承人李守业表演《三打白骨精》,金箍棒翻飞时竟带起九声连环锣响,观众无不称奇。
这种独角戏对艺人要求极高。老话讲三年学唱,十年练线,控制木偶要做到提线似无线,举手投足间。更绝的是腹语术,艺人需用丹田气变换七种声线。已故大师赵金斗能同时演绎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被称作五脏庙里开戏院。
三、正在消逝的山野梨园
在费县马庄镇,最后一家专业戏班于2016年解散。班主郑怀礼抚摸着祖传戏箱说:现在年轻人宁肯送快递也不愿学这个,这些木偶比他们爷爷岁数都大。全镇能完整演出的艺人仅剩三位,最年轻的也已五十八岁。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文化站创新推出扁担课堂。将传统剧目改编成语数外知识点,戏班走进校园演出《扁担上的圆周率》《水浒英雄数理化》。这种尝试让担子戏焕发新生,00后学生王梓萌说:原来木偶戏比动漫还有意思!
夕阳西下,老艺人挑起戏箱的身影在山路上拉得很长。扁担咯吱声里,仿佛听见八百年的时光在对话。这些行走在山脊上的艺术火种,正等待着新时代的春风。或许下次你在乡间遇见挑担的艺人,不妨驻足细听——那扁担两头,挑着半部中国戏曲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