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考: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秘密都在这

戏曲艺考: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秘密都在这

推开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大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脂粉香。红墙黛瓦间,一群身着练功服的考生正在候场区压腿吊嗓,细密的汗珠顺着额角滑落。每年这个时候,戏曲艺考的考场上总会上演着最纯粹的戏曲传承仪式。那些看似简单的唱念做打背后,藏着怎样的考核玄机?

一、四功五法:千年传承的入门密码

云手要圆,山膀要撑——这是戏曲老师挂在嘴边的口诀。考生们站在把杆前,每个动作都要经受考官的火眼金睛。一位男生正在展示走边技巧,他的脚步轻如狸猫,翻身时衣角纹丝不乱。突然考官喊停:眼神要跟着指尖走!原来他忽略了手到眼到的要诀。

唱腔考核室里,一位女生正在演唱《贵妃醉酒》选段。当她唱到海岛冰轮初转腾时,考官突然打断:气息再沉三寸,用丹田托住那个'腾'字。这样的细节把控,往往决定成败。去年有位考生因为喷口力度不够,把白蛇传的传字唱成了船,直接与复试失之交臂。

二、戏骨炼成:从程式到灵魂的跨越

剧目表演环节堪称考场重头戏。考生需要自备完整折子戏,从行头到道具都要自行准备。有位考生选择《林冲夜奔》,在数更唱段时,考官突然要求改演望家乡段落。这种即兴考察,考验的是对剧目的通透理解。去年有位考生将《牡丹亭》的杜丽娘演得妩媚有余而哀婉不足,被考官指出只见佳人不见魂。

即兴表演环节最考验应变能力。考官给出雨夜送别的情境,有位考生巧妙化用《长亭送别》的身段,又融入现代情感表达。当他用水袖拭泪时,袖口翻飞如雨中落花,赢得考官频频点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是戏曲传承需要的创新思维。

三、戏外功夫:看不见的较量

笔试考场里,沙沙的写字声此起彼伏。一道比较昆曲与京剧水袖功异同的论述题,让不少考生抓耳挠腮。有位考生在试卷上画出水袖走势图,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这种创造性答题获得加分。口试环节,当被问到如何看待戏曲现代化时,有考生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既肯定创新又强调守住魂脉,展现出难得的思辨能力。

形体测试时,考官会突然要求展示受伤行走的虚拟表演。有位考生先以武生步法表现踉跄,继而化用老生颤步,最后用丑角的矮子功收尾,三层递进让考官眼前一亮。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往往源自平日对各类行当的细心观察。

走出考场时,夕阳为练功房镀上金边。那些汗湿的练功服、磨破的厚底靴、写满批注的剧本,都在诉说着戏曲传承的不易。艺考不是终点,而是叩响艺术之门的开始。当大幕拉开时,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启程。那些在考场上绽放的瞬间,终将在未来的舞台上,化作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