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秧歌:藏在辽东深山里的百年戏魂
凤城秧歌:藏在辽东深山里的百年戏魂
在辽东山区连绵的褶皱里,凤城市青城子镇每逢正月十五便会上演奇景。镇东头的老戏台上,头戴翎子、脸抹重彩的艺人踩着高跷翻跟斗,唱腔在山谷间回荡,震得老槐树上的积雪簌簌落下。这就是被当地人唤作戏匣子的凤城秧歌,一个将东北大秧歌与关内戏曲巧妙融合的独特剧种。
一、关东大地的戏曲活化石
清朝嘉庆年间,闯关东的山东梆子艺人王二麻子翻越老铁山时,被辽东暴雪困在青城子镇。为答谢村民收留,这位戏篓子把梆子戏的唱腔身段揉进当地秧歌,创造出独特的高跷戏。戏班成员踩着五尺高的木跷,在冰天雪地里连翻三个空心跟斗的绝活,让这个深山小镇的社火从此与众不同。
凤城秧歌的唱腔保留了山东梆子的高亢,却用辽东土话演绎。老艺人张德贵至今记得师傅的教诲:唱《穆桂英下山》的'探马蓝关路八千',得把'八'字拉出三折弯,就像老哈河的水拐过三道梁。这种融合关内戏曲程式与东北方言的唱法,形成了独特的九腔十八调。
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跷上作戏的绝技。艺人踩着五尺高跷,在冰雪覆盖的场院里完成鹞子翻身金鸡独立等高难度动作。2013年非遗普查时,78岁的李凤山老人还能踩着跷子连翻三个跟斗,惊得省城专家直呼活化石。
二、戏台内外的生命狂欢
正月里的青城子镇,戏台就是整个村落的中心。天没亮,管事的就带着后生们在场院泼水冻冰,为高跷表演准备天然舞台。女人们把红纸剪成戏服纹样,老裁缝用麻线在棉袄上绣出蟒袍纹路。这种土法戏装虽不及专业行头精致,却透着山民特有的质朴。
开戏前必有的踩街仪式,是人与神的对话。戴着龙王面具的引戏人手持令旗,带领戏班绕镇三周。经过土地庙时,全体演员突然静止,只有鼓点越来越急,仿佛在等待神灵附体。刹那间,锣钹齐鸣,戏班如苏醒的巨龙冲向戏台。
《薛礼征东》是必演剧目。当扮演薛仁贵的演员踩着高跷腾空跃起,用辽东土话吼出三箭定天山时,台下观众会齐声接唱,声浪震得松树枝上的冰棱纷纷坠落。这种观演互动的炽烈,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了戏的一部分。
三、深山里的文化坚守
青城子镇文化站的老档案里,记录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盛况:全镇12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戏班,正月里要连演49天。如今能完整唱下《樊梨花征西》的老艺人不足十位,年轻人更愿意对着手机屏幕学跳街舞。
76岁的赵永福是最后的全把式,能唱能打能翻跟斗。他的戏箱里珍藏着光绪年间的脸谱本子,用蝇头小楷记载着72种勾脸技法。老人总说:这戏就像咱山里的老参,看着不起眼,根须里都是宝。
转机出现在2021年。镇中学把秧歌课间操改编成跷上健身操,孩子们踩着改良矮跷跳跃的身影,让老艺人们看到了希望。去年元宵节,祖孙同台演绎的《杨门女将》,让这个深山戏种焕发出新的生机。
夜幕下的青城子镇,戏台上的汽灯依然明亮。凤城秧歌就像山崖上的映山红,在时代的风雪中倔强绽放。当高亢的唱腔再次划破夜空,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戏曲的余韵,更是一个族群穿越时空的文化心跳。这份深藏在辽东褶皱里的戏魂,正等待着新时代的知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