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新秀董小雨

**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新秀董小雨**

在京城戏曲界,董小雨这个名字近年来频频被前辈艺术家们提及。这位来自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的三年级学生,正以扎实的功底与灵动的舞台表现,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之路上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篇章。

**一、结缘戏曲的燕赵女儿**

2003年出生于河北保定的董小雨,自幼便浸润在梆子、老调的乡土戏曲氛围中。其祖父是当地业余剧社的琴师,每逢庙会节庆,总带着扎着羊角辫的小雨穿梭于后台。七岁那年,在县剧院观看的《穆桂英挂帅》,让小姑娘立下了要站上更大舞台的志愿。

2015年,董小雨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系统学习京剧青衣行当。附中教师王慧敏回忆:这孩子练功房总是最后熄灯的,水袖甩破了几十副,冬练三九从不叫苦。这份执着,为她赢得了小铁梅的雅号。

**二、学院派的传承与突破**

2019年进入北京戏曲学院后,董小雨师从梅派传人李玉芙教授。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的打磨中,她逐渐形成了端庄不失灵动,婉约兼具力度的表演风格。2021年参加青苗计划时,她在《天女散花》中创新运用三米长绸,将敦煌壁画元素融入传统身段,这段表演视频至今仍在戏曲院校的教学案例库中流传。

学院表演系主任陈建国评价:小雨的可贵之处在于守正创新,她研究民国时期坤伶影像资料撰写的《旦角水袖技法流变考》,连业内专家都赞叹其考据功底。

**三、舞台内外的双重修炼**

课堂外的董小雨是校园戏曲数字化项目的骨干成员。她带领团队开发的AI身段矫正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帮助新生规范基本功,该项目在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与此同时,她坚持每周前往农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教唱,用孩子们熟悉的流行音乐旋律改编京剧唱段。

今年四月,董小雨在长安大戏院举办的薪火相传专场演出中,既呈现了规整的《四郎探母》,又实验性演绎了新编戏《敦煌引》。谢幕时,她特意请上戏曲附中的学弟学妹,将鲜花转赠给台下的老票友:戏比天大,但戏终究要活在人间。

如今,这位梨园新秀正筹备毕业大戏《牡丹亭》,在杜丽娘的角色塑造中尝试昆曲与京剧的跨界融合。正如她在个人微博置顶的那句话:每个时代都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角儿,我愿做传统与当代的摆渡人。

(配图说明:图1董小雨《天女散花》剧照;图2指导小学生戏曲课场景;图3与李玉芙教授研讨剧本工作照)

*本文由北京戏曲学院宣传部采编,部分素材来源于学院2022年度《优秀学子纪实》档案。*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