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三十载——记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董玉华教授

梨园薪火三十载——记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董玉华教授

初春的排练厅里,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士正俯身调整学生的云手,她手腕轻转的弧度仿佛带着某种韵律,阳光透过木格窗棂洒在青砖地上,照见那双布满茧子的手仍保持着旦角特有的兰花指。这就是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资深教授董玉华,学生们口中把京剧魂刻在骨子里的董老师。

一、梨园世家的血脉传承

董玉华生于天津卫的戏曲世家,祖父是民国时期津门有名的武生,父亲董少春更是京剧界响当当的铜锤花脸。家中那张泛黄的戏单上,《霸王别姬》的演出记录里,董少春饰项羽的字样至今清晰可见。五岁开蒙,七岁登台,董玉华的童年记忆里,晨功的喊嗓声总比胡同里的叫卖声更早唤醒黎明。

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时,董玉华已是小有名气的刀马旦。在李玉茹、刘秀荣等名家亲授下,她系统掌握了梅派、尚派不同流派的表演精髓。1992年进入北京戏曲学院任教时,随身木箱里除却行头,最珍贵的是四本手抄工尺谱,那是师爷辈传下的《贵妃醉酒》身段谱。

二、讲台上的程式化教学

在董老师的课堂,唱念做打从来不是孤立的基本功。她会让学生先闭眼听《夜深沉》曲牌,在脑海里勾勒虞姬舞剑的轨迹;教《拾玉镯》时,特意从潘家园淘来老式纺车,让学生触摸真实的道具质感。这种五感教学法让抽象程式变得触手可及。

2015级学生陈晓至今记得排演《穆桂英挂帅》时,董老师连续三周带他们到昌平军营体验生活。晨起号角声里练圆场步,烈日下站军姿找巾帼气概,这才明白一棵菜精神不仅在于舞台配合,更需生活的淬炼。

三、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玉华主持的戏曲数字身段库项目堪称创举。团队用动态捕捉技术记录200余套传统身段,其中《昭君出塞》的马趟子分解出37个动态节点,为程式化教学提供可视化教材。她却总说:科技是手段,角儿的气韵还得靠心传。

每周四晚上的传习工坊总挤满年轻面孔。在这里,董老师会拆解当年李玉芙先生教《天女散花》时绸子要舞出云纹的秘诀,也会探讨如何用当代审美重构传统戏服纹样。她常念叨:老戏要新唱,但不能改换了魂灵。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董玉华,仍保持着清晨五点练私功的习惯。学院西侧那株百年海棠树下,常见她带着研究生细抠水袖的收放力度。当被问及何时退休,她总是笑着指指练功房墙上的匾额——那上面生生不息四个金字,映着窗外年年绽放的海棠,恰似戏曲艺术不灭的生命力。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