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始燎原——田汉与北京戏曲学院的创校岁月

梨园薪火始燎原——田汉与北京戏曲学院的创校岁月

1950年的深秋,北京城笼罩在建国初年的蓬勃朝气中。前门外大栅栏一处四合院里,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中年人正伏案疾书,宣纸上为新中国培养戏曲人才的墨迹未干,窗外已传来阵阵吊嗓声。这位执笔人正是日后被尊为中国现代戏剧三杰之一的田汉,此刻他正在为新中国第一所国立戏曲学校撰写办学章程。

一、破冰之举:戏曲教育的现代转型

旧时戏班讲究口传心授,艺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田汉在筹建戏曲实验学校时,力排众议引入文化课教学体系,将传统科班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他亲自登门拜访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说服这些舞台上的活文物走进课堂。开学典礼上,年近花甲的京剧大师王瑶卿手持戒尺登上讲台,传统艺术的教育革命就此拉开帷幕。

建校初期,田汉独创三三制教学模式:每天三小时练功、三小时学戏、三小时文化课。他特聘文史专家开设《戏曲源流考》,邀请苏联戏剧家讲授斯坦尼体系,甚至在排练厅安装当时罕见的电声设备。这种古今交融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刘秀荣、钱浩梁等新中国第一代戏曲专业人才。

二、风骨永存: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田汉的办公室常年备着两样东西:半旧的搪瓷茶缸和装满剧本的藤箱。他常在凌晨批改学生作业,用红笔在剧本边批注此处宜用反二黄之类的专业意见。有次大雪封门,他拄着竹杖步行五里路到校,只为观看学员的早功训练。这种近乎苛刻的敬业精神,铸就了学校戏比天大的治学传统。

在戏曲改革浪潮中,田汉始终恪守艺术规律。当有人主张取消髯口、马鞭等程式化表演时,他据理力争:戏曲虚拟之美,恰是东方戏剧的灵魂。正是这种文化定力,使得《白蛇传》《杨门女将》等新编戏既葆传统韵味,又具时代精神,成为传世经典。

三、薪火相传:从实验田到戏剧殿堂

1955年深冬,首届毕业生汇报演出在长安大戏院连演半月。田汉站在后台幕布后,看着学生们将传统折子戏与新编现代戏同台呈现,眼角泛起泪光。这场载入史册的演出,标志着戏曲教育从作坊式传承向学院化培养的成功转型。如今学院档案室珍藏的建校初期教学日志里,仍能见到田汉用毛笔批注的唱腔要亮而不炸,做派要稳而不僵等评语。

六十八载春秋流转,当初的戏曲实验学校已发展成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校园里田汉半身铜像的目光,始终注视着练功房中挥汗如雨的身影。当《江姐》《红色娘子军》的旋律在现代化剧场响起,我们仿佛看见那位灰布长衫的创办人,仍在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掌灯引航。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