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四十载氍毹深处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陈文瑾教授

梨园耕耘四十载氍毹深处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陈文瑾教授

初春的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靛蓝旗袍的女士。她时而指导学生甩水袖的弧度,时而亲自示范老生髯口的抖动技巧,鬓角银丝在舞台追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这位被师生们亲切称为陈先生的,正是戏曲表演系元老级教授陈文瑾。

**一、氍毹寻梦启新篇**

时光回溯到1980年深秋,16岁的陈文瑾背着蓝布包裹走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当同龄人迷恋港台流行乐时,这个江南姑娘却对老唱片里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如痴如醉。清晨五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她压腿的身影,月光下的四合院里时常飘荡着她吊嗓的清音。正是这份痴迷,让她在1987年以全优成绩保送中央戏剧学院戏曲系。

**二、传道授艺守初心**

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这是陈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2001年她主导的戏曲表演形体训练体系改革,将传统功法与现代人体科学结合,创编的戏曲演员形体九式至今仍是全国艺术院校的通用教材。每周三下午的《戏曲角色创造》课上,她会带着学生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采风,在胡同茶馆观察市井百态,让程式化表演焕发生活气息。

**三、薪火相传续华章**

2015年深冬,陈教授率团赴巴黎演出《牡丹亭》。当杜丽娘的水袖拂过塞纳河畔的月光,现场2000名观众集体起立喝彩长达八分钟。这场文化碰撞的背后,是她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的精心打磨。从艺四十载,她培养出12位梅花奖得主,带出的青年教师在各大院校挑起大梁,主编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被译成五国文字,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如今已届耳顺之年的陈教授,依然保持着清晨练功的习惯。排练厅的镜面上,倒映着无数个这样的清晨:她手把手纠正学生的云手走势,就像四十年前老师傅教她时那样认真。窗外的海棠开了又谢,戏台上的锣鼓从未停歇,这位梨园园丁仍在用生命诠释着何为戏比天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