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时代光彩
**陈磊: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时代光彩**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雅致的校园里,总能看见一位身着中式立领衬衫的中年教师步履匆匆。他时而驻足与练早功的学生交流身段要领,时而在排练厅示范京剧韵白,更多时候伏案整理着泛黄的戏曲手抄本。这便是戏曲表演系教授陈磊,一位用三十载光阴在戏曲传承路上默默深耕的守艺人。
**从科班新苗到教学骨干**
1989年,14岁的陈磊以大武生行当考入北京戏曲学院附属中学。清晨五点半的练功房记录了他少年时代的汗与泪——寒冬腊月里单衣扎靠练把子功,酷暑时节裹着厚底靴走圆场。这份苦功让他在1996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本院本科,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
先生教《长坂坡》赵云出场时,特意强调眼神要‘虚中有实’,既要展现武将威仪,又要透出护主心切。这段学艺经历让陈磊深刻领悟到戏曲表演技与艺的辩证关系。2000年毕业留校任教后,他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独创三维度教学法,通过剧目解析、程式拆解、文化阐释的立体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形似神不似的瓶颈。
**破壁者与摆渡人**
在数字时代冲击下,陈磊敏锐捕捉到戏曲传播的新可能。2015年,他牵头组建戏曲数字化工作室,带领团队完成《京剧表演功法动态捕捉数据库》建设。这项耗时五年的工程,用3D技术记录下32个戏曲行当的108个核心身段,为传统技艺留存下珍贵的数字档案。
不能让年轻人觉得戏曲是老古董。怀着这样的信念,陈磊连续三年组织戏曲快闪活动。在798艺术区的现代展厅里,学生们的改良水袖与装置艺术碰撞;在地铁通道中,程式化的趟马动作引来上班族驻足拍摄。这些打破剧场边界的尝试,让他的抖音账号磊叔说戏意外走红,单条讲解云手文化寓意的视频播放量突破200万。
**书斋里的田野调查者**
教学之余,陈磊十余年坚持民间戏曲田野调查。他的书房堆满各地采风资料:山西上党梆子老艺人的工尺谱手抄本、湖广汉剧脸谱图谱、川剧变脸师傅口述记录......这些积累最终凝练成《中国地方戏曲程式谱系研究》专著,该书获得2021年度全国戏曲学术金菊奖。
每个程式都是文化密码,比如闽剧‘拾银角’的身段源自古代海上贸易生活。在《戏曲艺术》期刊开设的专栏中,陈磊用通俗易懂的笔触解码传统程式,深受青年读者喜爱。他的跨剧种比较研究法,更被学界誉为打开地方戏传承的新维度。
**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2023年教师节,陈磊收到特殊礼物——首届学生李慕白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主演新编历史剧《戚继光》。谢幕时,这位梅花奖得主特意向观众介绍:我的老师正在台下,他教会我们戏曲人要‘两条腿走路’,既要踩稳传统的根,也要迈开创新的步。
如今,陈磊仍保持着清晨巡课的习惯。走过挂满历代名角剧照的走廊,他常驻足于荀慧生先生戏无古今,贵在传神的题字前。这位把半生献给戏曲教育的教授,正用他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传承故事——在练功房的汗水里,在学术论文的字行间,更在年轻学子闪亮的眼眸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