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腔京韵:中原梨园新苗在北戏的成长密码
豫腔京韵:中原梨园新苗在北戏的成长密码
北京护国寺街11号,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飘出阵阵豫剧唱腔。这个看似违和的场景,正是北京戏曲学院河南籍大专班学生的日常。每年九月,来自中原大地的戏曲新苗跨越700公里,在皇城根下开启他们的艺术人生。
一、双向奔赴的传承之路
在豫剧《朝阳沟》的经典唱段中,河南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李晓阳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专业考核。这位来自周口农村的00后未曾想到,三年后会在北京戏曲学院的练功房里,跟着京剧老师学习云手山膀。这种跨越剧种的融合训练,正是北戏为河南大专生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
北戏教务处的档案柜里,保存着2003年首期河南班的课程表。泛黄的纸张上,豫剧身段与京剧程式课程交替排列,每周三下午的剧种对话研讨课格外醒目。这种打破剧种壁垒的教学创新,在当年戏曲教育界引发热议,却为中原戏曲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二、四合院里的中原乡音
每天清晨五点,东城区棉花胡同的出租屋里准时亮起灯光。安阳姑娘王梦瑶对着镜子练习晨功时,总会用手机播放豫剧名家李树建的代表作。这个习惯始于三年前初到北京的那个冬天,乡音成了抵御严寒的精神暖炉。如今她的唱腔里既有豫东调的豪迈,又融入了京剧的婉转,形成独特的豫京腔。
在学院小剧场后台,洛阳小伙张子豪正在整理水袖。他参与的跨剧种实验剧《中原往事》,将豫剧的质朴与昆曲的雅致巧妙融合。道具箱里躺着的梆子与单皮鼓,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个由豫籍学生自发组建的创作团队,去年在大学生戏剧节斩获金奖。
三、破茧成蝶的艺术新生
郑州某剧场后台,毕业两年的陈婉莹正在为原创豫剧《黄河女儿》化妆。镜框旁贴着的北戏校徽贴纸已经泛黄,却时刻提醒着她求学时的光景。如今她创立的青年豫剧团,成员过半都来自北戏河南班。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派豫剧,在抖音平台累计获赞超500万次。
开封清明上河园里,赵志刚团队的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正在上演。这位北戏2015届毕业生,将戏曲程式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开创了文旅演艺新模式。看着观众席上闪烁的荧光棒,他想起当年在鼓楼西剧场首次登台时,台下河南老乡们雷鸣般的喝彩。
夜幕下的长安大戏院,新编豫剧《红旗渠》即将开演。台前幕后穿梭的河南籍北戏毕业生们,正在用青春续写戏曲传奇。从汴梁到燕京,从传统到现代,这群跨越地域与艺术的追梦人,用汗水和智慧浇筑出戏曲传承的新可能。当大幕拉开时,那穿越时空的梆子声,正在诉说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