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费兰兰:在戏曲传承中绽放的兰香

【人物特写】费兰兰:在戏曲传承中绽放的兰香

在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的清晨,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指导学生练功。她时而示范水袖的甩动要领,时而纠正学生的念白声腔,青色练功服的下摆随着动作轻轻扬起,宛若一株挺拔的兰花。这就是戏曲表演系副教授费兰兰,一位在戏曲教育园地深耕二十载的守艺人。

1978年生于戏曲世家的费兰兰,骨子里流淌着传统艺术的基因。祖父是京城有名的琴师,父亲曾供职于国家京剧院舞美队,家中老相册里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她三岁便跟着父亲在后台看戏的童年。那时看叔叔阿姨们勒头贴片,觉得像变戏法似的,费兰兰笑谈幼时记忆时,手指不自觉地做出贴片子的动作,俨然刻进肌肉的职业习惯。

1996年,费兰兰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主攻梅派青衣。时任系主任王荣山教授记得:这姑娘练功房里永远最后一个走,有次发现她偷偷练《贵妃醉酒》的卧鱼,膝盖都淤青了还说不疼。这份执着让她在校期间便崭露头角,大三时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霸王别姬》,以哀而不伤,艳而不妖的表演风格获得业内关注。

2003年留校任教后,费兰兰开启双线作战模式。教学上,她首创情境代入法,带学生到颐和园长廊揣摩古画人物神态,在陶然亭公园感受《游园惊梦》的意境。同事打趣她把北京城变成了立体教材,学生们却受益良多,2015级学生张晓芸回忆:费老师教《洛神》时,让我们观察云彩流动的形态,那种飘逸感突然就悟到了。

舞台实践方面,她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敏锐。2016年参与新编历史剧《长河落日》创作时,为准确塑造西域公主角色,专程赴敦煌研究院考察半月,在壁画前揣摩胡旋舞姿。传统不是标本,要让它活在当下,这种理念让她的表演既有程式之美,又具时代气息。该剧在国家大剧院连演15场,谢幕时观众持续20分钟的掌声,印证了这种探索的成功。

近年来,费兰兰将更多精力投入戏曲普及。她主导的戏曲进校园项目已覆盖京津冀56所中小学,研发的《京剧手势密码》互动课被孩子们称为会说话的手指舞。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制作的30集《宅家学戏》短视频,单期最高播放量突破百万,让云学戏成为新潮流。

戏曲教育不是复制,而是点燃心火,这是费兰兰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各大院团,有人问及退休打算,她望着排练厅墙上的戏谚条幅笑道:且看这兰草,只要根在土里,总要岁岁发新芽的。窗外春风拂过,带起练功房隐约的胡琴声,恰似对这份坚守的温柔应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