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蛋不冰,秦腔舞台上的“怪才”孙存碟

冰蛋不冰,秦腔舞台上的“怪才”孙存碟

在陕西方言里,冰蛋是个俏皮话,形容人机灵中带着憨厚。陕西戏曲界偏有这样一位演员,把艺名冰蛋叫得震天响。台上扮丑角能把观众笑出眼泪,台下往村口一坐,活脱脱就是个端着搪瓷缸的老陕。这位被戏迷们亲昵唤作冰蛋叔的秦腔名角,本名孙存碟,用半辈子把秦腔丑角演出了新滋味。

一、冰蛋破壳:艺名背后的烟火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华县的田间地头总有个小青年揣着收音机听戏。孙存碟打小爱看戏班子走村串巷,最爱看丑角插科打诨。有次村里红白喜事请戏班,他主动请缨要扮丑角,结果把《拾黄金》里的乞丐演得活灵活现,台下大爷拍腿直喊:这碎娃灵得像冰蛋!

冰蛋从此成了他的艺名。这个带着泥土味的名字,藏着关中百姓特有的幽默智慧——既夸人机灵,又暗含外冷内热的深意。就像秦腔本身,粗犷的唱腔里裹着滚烫的人情。

二、丑角不丑:破茧成蝶的艺术蜕变

在长安大剧院的后台,孙存碟对着镜子勾脸。他独创的阴阳脸扮相,左脸画着夸张的丑角油彩,右脸却留着本色。这种突破传统的造型,恰似他对丑角艺术的革新——既保持丑角的滑稽本色,又注入真实的人性温度。

演《拾黄金》,他能让乞丐的破碗抖出韵律;扮《杨三小》,他把市井小民的狡黠演得可爱。最绝的是《顶灯台》,顶着油灯翻跟斗时,灯不灭、油不洒,活脱脱把杂技融进了戏曲。老戏迷说:看冰蛋的戏,笑着笑着就品出苦辣酸甜。

三、薪火相传:老树新枝的秦腔传承

抖音直播间里,六十多岁的孙存碟带着年轻徒弟唱《虎口缘》。手机屏幕映着他眼角的皱纹,一开腔却还是中气十足。弹幕里年轻人刷着嘹咋咧,这场景让老戏迷恍如隔世——当年在麦场上追着戏班子跑的少年,如今带着秦腔闯进了互联网。

在易俗社带徒传艺时,他总说:丑角不是出洋相,要演出人世间的百态。有个90后徒弟把直播打赏捐给山区戏校,孙存碟知道后,把自己珍藏的戏服送给了他。这大概就是冰蛋的传承:既有老艺人的风骨,又有新世代的担当。

如今的孙存碟依然活跃在乡间戏台,拖拉机改装成的流动舞台车上,他那句标志性的乡党们好一出口,台下立即山呼海应。从田间地头到国家大剧院,从油彩戏妆到手机直播,冰蛋这个艺名早已超越个人符号,成为秦腔在新时代破局求变的生动注脚。当年轻观众也能哼几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或许这就是传统戏曲最接地气的传承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