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吐芬芳——记北京戏曲学院青年名师何佳颖
**梨园新蕊吐芬芳——记北京戏曲学院青年名师何佳颖**
在北京南城幽深的胡同里,每当晨曦初露,总能听见戏曲学院练功房飘出悠扬的唱腔。循着这段《贵妃醉酒》的旋律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正指导着学生走圆场,眼波流转间尽是戏韵——这正是近年来在戏曲教育界崭露头角的何佳颖老师。
**胡同深处梨园情**
1989年生于北京南锣鼓巷的何佳颖,打小浸泡在胡同口的京剧票房里。六岁那年,她攥着奶奶的衣角看完全本《锁麟囊》,回家竟能把薛湘灵的西皮流水哼得有模有样。父母见女儿痴迷,便将十岁的她送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寒冬腊月里,她裹着棉袄在露天场地耗顶,盛夏三伏时,绑着三寸厚底在青砖地上跑圆场,膝盖上的淤青成了最熟悉的功勋章。
2011年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何佳颖并未选择舞台,反而转身考入本校研究生部专攻戏曲教育。这个决定曾让师友不解,直到她在毕业论文中写道:当年张火丁老师教我时,总说'戏是磨出来的',如今我想把这'磨'的功夫传给更多人。
**三尺讲台见真章**
留校任教十年间,何佳颖开创的情境化教学模式让戏曲课堂焕发新生。她曾带着学生在颐和园的长廊里揣摩《游园惊梦》,借着真实园林景致讲解昆曲的身段韵律;把京剧打击乐课堂搬进胡同四合院,让学生们在老北京的生活气息里感受锣鼓经的节奏。2020年疫情期间,她自编的居家练功十八式短视频在B站获得百万播放,让云学戏成为新潮流。
去年教师节,毕业生王梓涵在微博发文回忆:何老师给我们排《穆桂英挂帅》时,特意请来八十岁的老武生示范扎靠旗。她说传统不是标本,要让我们看见血脉的温度。这条动态下,上百位学生自发接龙讲述何氏教学法带来的感动。
**薪火相传有新篇**
除了教学,何佳颖还担任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的评审。她推动的戏曲进社区计划已培养出三百余名银发学员,其中七十五岁的李奶奶不仅学会整出《红娘》,还带着小孙子组建了家庭京剧社。去年重阳节,她策划的胡同戏班登上央视戏曲频道,让街坊邻居的演出通过4K技术惊艳全国观众。
在最近的教学研讨会上,何佳颖提出元宇宙戏曲教育的构想:我们要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梅兰芳访美时的舞台,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这个大胆的设想已获得数字人文基金支持,预计明年将在戏曲学院建成首个戏曲数字孪生实验室。
秋日的阳光斜照进练功房,何佳颖正手把手纠正新生握扇的姿势。窗外的银杏叶翩然落在水袖上,恍惚间让人想起三十年前那个趴在戏台边目不转睛的小姑娘。从舞台到讲台,从胡同到云端,这位八零后教师正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续写着梨园春天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